
李開斌在青龍橋實驗基地選谷種
頂著正午炙熱的太陽,楚雄州農業科學研究推廣所水稻育種栽培站站長李開斌頭戴草帽,腳蹬雨鞋,在試驗田里一株又一株地挑選著符合條件的植株。盡管他選育的楚粳28號已經連續3年創下水稻百畝平均畝產世界紀錄,但35年來,李開斌一直執著于做同一件事:為云南的農民選育最適宜在高原稻區種植的高產優質稻種。
選育
一株株挑選適合稻種
用剪刀剪下麥穗,仔細觀察后,在筆記本上記錄數據……行走在田間地頭的李開斌系著舊圍裙,圍裙口袋里裝著剪刀、筆記本和挑好的一粒粒種子。每年的9月,是李開斌和他的團隊最忙碌的時候,他們要從楚雄青龍橋實驗基地的30畝選種實驗田里,一株一株地挑選符合選育目標的植株。
云南的高原稻區從全國乃至世界來看都是最為特殊的稻區之一,在水稻種植的周期內,呈現出“兩頭(3月~5月、8月)低溫,中間(5月~8月)熱量不足的氣候特點。”1977年,李開斌跟著恩師鄧有成開始嘗試自主選育適合高原稻區生長的稻種。
堅持
育成新品種最短需8年
按照常規,一個水稻新品種要進行5代雜交以后,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即使利用溫室連續加代,縮短了品種育成時間,最短也要8年的時間,才能選育到一個能拿到市場上生產推廣的新品種,這期間不能有一點馬虎。所以每一天,每一步李開斌都走得小心而謹慎。
到了水稻開花的季節,每天早晨7點,李開斌和他的團隊就要進入40℃以上的溫室里挑選穗粒,為授粉做準備。這段時間里,李開斌每天都要在高溫環境里工作,再熱也不能開窗,因為花粉會被吹散。
“在辦公室和電腦上是研究不出品種的,不出去看不去做實驗,植株有什么新的變化可能就錯過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別人難以忍受的高溫和戶外的環境中,李開斌常年與秧苗為伴。“干這個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站一天可以,站幾十年是很難堅持的。”楚粳28號是李開斌育成的第二個超級稻品種,說到這里,李開斌甚至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付出一生時間卻沒能育成一個新品種的也大有人在。”
推廣
楚粳28號全省種植面積最高
據悉,楚粳28號是采用常規雜交育種方法,與雜交稻相比,農民大大降低了購種成本。楚粳28號2006年開始推廣時,全省多點示范僅為8370畝。而近6年的時間里,楚粳28號在全省的推廣面積高達200萬畝,是云南種植面積最高的粳稻品種,甚至一些不適宜種植楚粳28號的地區,也想試一試。
“我種了30年地,去年是產量最高的一年,比此前種植的楚粳27號高了100多斤,我的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現在村里的其他農戶看見28號產量高,個個都想來種。”大姚縣龍街鄉張保村農民石丙學說,今年是他種植楚粳28號的第二個年頭,農科所不僅免費送給村里的農民谷種,還以4元每公斤的價格向農民回收了所有的谷子。
李開斌說,楚粳28號除了谷種價格便宜之外,更重要的是對農民栽培技術沒有更高要求,一般栽培也能獲得高產。此外,楚粳28號具有很強的抗病性,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既降低了種植成本,同時食品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目前,楚雄州的水稻90%以上都是李開斌和他的團隊培育出來的“楚粳”系列水稻,只有很少一部分低熱地區種別的品種。李開斌透露,下一步將在保證畝產量的基礎上,增強廣適性品種的選育,讓更多農民群眾受益。
▼ 人物檔案
2010年李開斌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2011年評為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云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同年李開斌還當選春城晚報·紅云紅河2011年度云南十大新聞人物。當這位“云南袁隆平”走上臺時,臺下自發的掌聲向這位科學家致敬。(記者 孫琴霞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