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高臺縣南華鎮墩仁村成片的制種番茄地上,裴天錄一邊察看番茄的長勢,一邊指導菜農對番茄進行最后一次統一病蟲害防治。看到即將成熟的番茄,作為永和專業合作社種子質量負責人之一的裴天錄喜不自勝:“番茄就要采摘了,我們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的操作要求,采收前15天內不再使用農藥。”墩仁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陳賀貴說:“在新的合作社運行機制下,我們既要保證生產的番茄是無公害的,更要保證種子的發芽率。正因為如此,我們制的種子才能出口到美國、意大利等國。”
墩仁村種植制種番茄已經有15年了。1997年,酒泉一家從事種子出口瓜菜制種公司聯系墩仁村,開展番茄制種合作。隨后該縣專門從事出口番茄醬生產的番茄醬廠也開始和墩仁村建立合作關系。1998年,陳賀貴組織村上的種植大戶牽頭成立了墩仁村番茄制種專業協會,負責制種番茄面積的落實和初加工。協會、番茄醬廠、制種公司共同投資31萬元建起了去籽生產線。但由于工藝落后,產出的種子因達不到國外公司發芽率的要求而終止了合作。
2003年,酒泉九洲等公司和墩仁村合作,再次搞起了番茄制種。制種協會投資改造了去籽生產線。2006年,協會投資擴大番茄加工能力,年加工能力達到1.2萬噸。
2009年,為了發展壯大制種番茄產業,村上成立永和專業合作社。為了保證種子質量,合作社專門有4個人負責番茄收購。采摘期到來,由負責技術的會員開具田間驗收單,醬廠再分品種入池去籽。
經過多年的番茄種植,墩仁村的群眾已經掌握了嫻熟的制種番茄種植技術。制種區域也由墩仁村輻射到周邊8個村子,制種面達到3000畝。
陳賀貴介紹說,合作社依托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三方共贏機制,為當地群眾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去年合作社共賣出種子31噸,收入270萬元,給群眾兌付各類補貼60萬元。自合作社成立以來,累計為群眾發放補貼220多萬元。今年,合作社又投入180萬元,新建了3條去籽生產線,引進了新一代選種設備,加工能力達到了3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