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藍育種團隊經過30多年的艱苦努力,在甘藍雄性不育育種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別是在甘藍上首次發現顯性雄性不育材料,研究建立了甘藍顯性雄性不育育種技術體系,獲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成果。
5月9-10日,蔬菜所組織了甘藍顯性雄性不育系大規模制種觀摩會。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院士,朱英國院士、方智遠院士,以及農業部科教司、中國農科院科技局、蔬菜所、制種基地所在地有關部門、種子企業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到場觀摩。
會上,專家們參觀了結實累累、豐收在望的大規模甘藍制種田,并就甘藍雄性不育系制種的創新性和制種關鍵技術、應用效果及存在問題等向制種企業和農戶進行了詳細調研。結合甘藍制種現場會,與會人員還就中國種業改革與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提出要加強蔬菜種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我國民族種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據農業部組織的(de)(de)專家鑒定:甘(gan)(gan)藍顯性雄性不育(yu)(yu)(yu)育(yu)(yu)(yu)種技術為國內外首(shou)創(chuang),是甘(gan)(gan)藍育(yu)(yu)(yu)種技術上(shang)的(de)(de)一(yi)項重要變(bian)革,具(ju)有廣泛的(de)(de)應用前景。該技術已于2001年獲國家發明(ming)專利。用不育(yu)(yu)(yu)系(xi)作母本配制的(de)(de)中甘(gan)(gan)17、中甘(gan)(gan)18、中甘(gan)(gan)21等甘(gan)(gan)藍新品種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不僅產量高、品質(zhi)優、抗逆(ni)性強、效(xiao)益好,而且性狀(zhuang)整齊,雜交率達(da)100%,已在20多個省(區、市(shi))大面(mian)積推廣,深受市(shi)場和農民歡迎。(通訊員 李(li)海芬)











![[人民日報] 我國篩選出耐鹽堿種質資源1100多份](http://518pifa.cn/file/upload/202411/08/09230381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