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訊 水稻秈粳雜交的世界性難題,竟被一支近乎草根的基層農業科研團隊——馬榮榮水稻創新團隊所破解,很多人十分迷惑。
論科研實力,當年的寧波農科所在省里最多算“二流”。但這支平凡團隊,16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書寫了一個個傳奇:突破了不可能的“禁區”,破解了世界性難題,闖出了一條現代種業跨越式發展之路。
“與眾不同”的平凡團隊
上世紀90年代,寧波糧食單產徘徊不前,1995年后畝產在350公斤至400公斤,低于浙江平均水平。
1996年,聽說省、市有關部門打算終止多年未能攻克的雜交稻育種項目,雜交稻課題組成員、時年35歲的馬榮榮站了出來,主動請纓主持課題,并立下了“軍令狀”:保證在5年內育出能增產10%的雜交粳稻。
馬榮榮押注的是勇氣,是擔當,把天大的責任攬在了肩上。馬榮榮慶幸的是,課題組另一位成員——寡言少語的陸永法堅定地與他站在了一起,16年來不離不棄。第二年,周華成來了,這位“半路出家”搞水稻不育系的漢子,在馬榮榮身上看到了“咬定目標不放棄不服輸”的精神。同樣沖著馬榮榮那顆強烈的事業心,農技師華國來推掉其他院所的高薪誘惑,加入了團隊。1999年,種子公司負責人王曉燕也來了,這位患乙型肝炎后仍不愿轉行跳出“農門”的執著女性,帶著她的種子推廣隊伍與馬榮榮課題組結成了同盟。2008年,碩士蔡克鋒毅然加入了團隊。
共同的責任,共同的使命,把一顆顆心擰在了一起。
“豁得出命”的團隊精神
馬榮榮說:“我們團隊的成員并不完美,但大家都有追求,相互團結、相互信任、分工協作,產生了巨大的能量。”
培育一粒優良的種子,需要農業科研人員付出全部才智乃至畢生心血。在馬榮榮辦公室的大櫥里,記載著幾萬份水稻材料的三百多本“田間管理檔案”,同樣記錄著團隊十幾年來腦力、體力的雙重付出。
為了事業,16年來,王曉燕每天早出晚歸,陪兒子吃飯的次數也寥寥可數。她積勞成疾,得了重癥依然忘我工作。為了理想,61歲的老輔工華國來在海南繁育基地毫無怨言地度過了十年沒有積蓄的日子。
“這是一個為了事業可以放棄一切,甚至可以豁出命的團隊。”馬榮榮說。從1988年秈粳雜交稻課題立項準備到隨后16年的執著堅守,從每年9萬份“田間檔案”到每年八萬公里推廣路,馬榮榮團隊在育成超級稻種的同時,同樣鍛造了一支堅守理想、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富有時代精神的優秀團隊,凝煉了低調務實、不斷超越、頑強拼搏的馬榮榮團隊精神。
創新的土壤孕育偉大的種子
生長在美國西海岸的紅杉樹,高約100米,相當于30層樓,但它的根只是淺淺地伏在地面。理論上只要一陣大風,就能將它連根拔起,但紅杉卻能屹立不倒。研究發現,紅杉總是成片生長,一大片紅杉的根彼此緊密相連,結成一大片。無論多大的颶風,也無法撼動幾千株根部緊密連結、占地上千公頃的紅杉林。
低調務實的寧波人,骨子里從來不乏創新的勇氣,從來不懼挑戰。在四明大地,同樣生長著并不斷孕育著一株株“紅杉樹”,他們的根連在一起。1993年,寧波人提出在杭州灣建造跨海大橋時,不少專家認為是天方夜譚。2002年,當一個個技術難題擺上桌面時,3家美國橋梁建筑“百年老店”的頂級專家也被難住了。無畏無懼的寧波人放出“中國的跨海大橋要打出中國的品牌”的豪言。10多年間,國內100多家科研、施工單位,上千名專家聯合作戰,有9項重大創新成果處于國際、國內領先水平。最普通的工人也創造了250項創新成果,節約建設成本約11億元。
馬榮榮說,十幾年來,團隊經受了一次次挫折。“在創新團隊最困難的時候,政府部門幫助團隊渡過一個個難關,盡最大力量來扶持弱小的團隊。這種支持,10多年來從未中斷過。”
創新的土壤孕育著一顆顆偉大的種子。馬榮榮慶幸,團隊遇到了一個寬松的科研環境。
寧波日報記者 張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