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外種業巨頭紛紛進軍國內市場,本土種業發展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強,供種保障水平偏低,監管能力較弱等問題逐漸凸顯。記者采訪中發現,吉林省種業經歷了從農民自留自用、專營統供到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歷程,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穩步增強,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潛力,下一步亟待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新格局,以突破國外品種的合圍樹立起民族種業的大旗。
國外加快種業滲透步伐 本土種業“邊打邊退”
我國在世界上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子市場,市場規模已達500多億元。國外種子公司進軍我國大田作物種業速度明顯加快,擠壓了國內種子企業生存空間,加緊在我國進行研發布局,對我國的種質資源和種業安全構成威脅。目前我國年進口大豆已達3000萬噸,國家對大豆及食用油市場的調控能力也已下降到不足40%。
吉林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丁萬志介紹說,近年來,以美國先鋒公司“先玉335”為代表的國外品種以迅猛的速度搶占、壟斷東北玉米種子市場,對我國種業安全威脅很大。與世界種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業市場集中度明顯不足。全國8700多家種業企業總體看“多、小、散”,有一定規模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超過100家,整體實力十分薄弱。他說:“世界前10強的種子企業在世界種子貿易額中所占份額達到35%,而我國前10強種業企業同期只占全球種子市場銷售額的0.8%。”
“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種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距。”吉林省副省長王守臣說,當前種業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跨國種業的強勢進入,本土種業基本上處于“技不如人、邊打邊退”的劣勢地位。首先是自主創新滯后,科研體制機制還沒有從根本上建立起來,科研與生產脫節,基礎研究薄弱,投入不足,資源分散,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缺乏原始創新,追求短平快,低水平重復、同質化嚴重。實驗室里課題多、但技術理論的創新少,刊物上的論文多、但促進種業發展的應用少,試驗地里的成果多,但實際生產轉化少。
與國外品種相比,本土種業市場準入門檻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育種資源和人才不足,競爭力不強。吉林省現有各類種子經營業戶多達5000多個,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只有12個,真正具有“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比重很小,領軍企業和拔尖人才更是寥寥無幾。玉米種子,本省的自育品種占有率不到30%,國外的已超過40%,高端蔬菜、葵花、花卉等種子大都被國外品種所占領。
國杜邦先鋒、孟山都、瑞士先正達三大種業巨頭控制著全球65%的玉米種子市場和50%以上的大豆種子市場。以先鋒公司為代表的跨國種業,僅用4年就占據了吉林省玉米種子市場較大份額,自育品種的主導地位逐步動搖。王守臣說:“一些中小企業紛紛放棄育種研發,轉而為外資代理,或采用‘套牌’經營,生產面積逐年萎縮。”
吉林省一些玉米制種企業負責人認為,目前全國所有玉米制種企業加起來都抵不上一個先鋒公司,更別說別的外國企業再進入中國參與競爭了。在我國的玉米制種企業中,多數企業的產品都與國外的品種分不開的,如果國外企業強調玉米品種的基因保護的話,幾乎所有的玉米制種企業都要受到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