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石,而大事業的成功一定是用人的成功。很多人都說企業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即老板個性以及老板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的文化,這樣也造就了企業內部存在的一種軟文化---環境。那么我們就以老板文化的角度去看看水坡梁山在三任CEO如何在企業不同發展歷程所樹立的不同文化吧:
一、創業期
白衣秀士王倫在多次考公務員落榜后,決定開始創業。創業初期要考慮的人、資金、項目三項。在碰到柴進時,兩個人天南地北的聊開起來。聊聊著發現目前的政策環境下有一冷門賺錢好項目,王倫剛好有一幫兄弟和一個好的地盤可以去弄弄,結果柴進就出資給王倫開了梁山公司。到了梁山,找到兄弟杜遷拉上一批親朋友人幾十人開始了創業。在資金和人員到位的情況下,由于團隊大伙兒都熟悉、患難與共,公司初見起色。于是一邊寫信向柴進報喜,一邊到人才市場招聘人才。在引入了宋萬與朱貴等人才后,大家齊心合力打拼了幾年,公司又上一個新臺階,成為方圓數十里數一數二的大公司。雖然這時與公司性質相同的公司正在逐漸涌現,但王倫覺得自己開辟在先,是領頭企業,所以不以為然。繼續家族式管理,大家能夠豐衣足食足以,對人才的引進工作甚至是開始了排斥。
企業在創立之初,最重要的是凝聚力,只要大家擰成一股繩,團隊的執行力是非常強的。這也是家族式創業容易成功的關鍵所在。但企業初有小成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出現分歧的時候。是見好就收?還是繼續加大投入把企業繼續做大?人才的人生定位與需求是追求崇高或者持久的事業,如果老板選擇維持或者收斂,那么人才就會選擇離開。而市場就是兵對兵、將對將的比拼,人才弱于競爭對手,那企業就會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況。
二、成長期
在晁蓋帶著吳用、公孫勝等人入主公司后,擴展了百里水坡這一市場,形成了水坡梁山企業。企業影響力一下從方圓數十里提升到了方圓數百里。同時提出劫富濟貧的正義大旗,讓人才知道做的是有意義的大事。并開設聚義堂,以講仁義、公正為企業文化,考核上給予高薪。在人力布局上,全國招聘優秀人才,一時人才齊聚。如:宋江、花榮、秦明等一大批優秀人才的加入,把企業弄得是風風火火,把一個數百人的企業弄到了數萬人大企業。
企業在發展的時候,不僅需要有凝聚力與戰斗力的團隊,老板身邊還需有個“搖扇子”的人。因為老板也是人,人要看清楚自己的臉需要一面鏡子,要看清自己就得需要一個人。只有看清楚了自己,才知道那些是優點那些是缺點,才可以持續帶領隊伍前進。晁蓋身邊是有搖扇子的人---吳用等人,但沒有完全看清看透自己,造成了最大的遺憾。即老板出面,就代表了無后路可以退,沒了轉彎的余地。企業大了,就不是當年既是前鋒又是中場又是后衛的年代了,只有遠離戰場,才可以“冷眼旁觀”、洞若觀火、掌握全局。
三、得道期
宋江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樹立“替天行道”大旗,把企業文化從“劫富濟貧”升華到“除暴安良”把聚義堂改為忠義堂,在原有文化中加入了忠誠。同時還非常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助員工建立家庭或者解決家庭問題,讓員工沒有后顧之憂。極大的擴大了企業軟文化和硬文化,招覽到一大批全國知名人才加盟。以至成功并購了祝家莊、二龍山等中小企業,形成了上規模的集團公司。
企業在并購擴張時,人才的整合是關鍵。首先是統一的價值關(企業遠景)其次是職務分配都對企業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因素。宋江在企業文化升華、和一句“無論新舊,以后按功勞大小定奪”把所有隱患化于無形,這需要企業家的遠見與魄力。企業的發展的確是靠老板,領軍人物給企業所帶來的決策,就是企業成敗的關鍵所在,也是企業核心文化所在。
陸明峰,從基層業務做起,十多年來在民營、國企、外資企業工作,歷任區域經理、大區經理、銷售經理等職務。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素質,通曉營銷管理,擅長團隊管理、費用管控、營銷培訓、營銷策劃、品牌建設、資源整合等。本人喜歡學習、善于思考,歡迎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郵件:szlu2004@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