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目前接觸一位家居行業的L老板,曾為國內某知名品牌的代理商,年輕有為,30多歲即已經坐擁千萬資產,又獲得一海外財團的支持,準備成立一個 新品牌在國內市場大展拳腳,戰略計劃很宏偉,3年在全國開發銷售專賣店300家,5年打造行業第一品牌。
在這個龐大計劃的指引下,L老板每日激情高漲,信心百倍,大力招募人員,確定公司品牌,制定銷售目標,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全國擴張步伐。
半年時間過去了,再次見到L老板,愁眉苦臉,員工流失大,4大高層幾乎全部離開,一線員工拿著高薪水卻常常不作為,招商進展緩慢,已開設專賣店每日投訴的焦頭爛額,內部作業體系混亂,職責不清晰導致問題的無對接無追溯。
該公司還未在市場上有所作為即已被自身拖垮,昔日這位信心勃勃的老總也難續當年神勇,最終選擇了放棄。
盡管失敗了,但是從中國千千萬萬個號稱要打造“行業第一品牌的”民營企業家們的口號聲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個浮躁的年代。
更多引發了對浮躁的廠家、浮躁的品牌和浮躁的企業家們的更多思考,尤其對于今天賣方市場,中小品牌在各方面資源均處于劣勢,要突破也并非難事,每個品牌,每個企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藍海。
思考一:中小企業最難突破是人才,企業家思路決定品牌思路
在中國特色背景下,企業家的思路往往能夠主導品牌和企業的發展,在沒有體系支持的前提下,企業家本身的素質能力主導品牌文化和發展方向。國人有句管理俗語:人格魅力有多大,企業就能成就多大。里面強調企業家要會“做人”,也要會“做事”。
但凡企業的成長是靠團隊,是靠人的力量。企業成長初期由于資源有限,往往很難吸引優秀人才。所以很多新公司進駐市場后招聘時加上大公司背景佳,
中小型企業往往是人盡其才,一人當作多人用,這是企業發展階段所決定的。這個時期企業家必須與員工保持步調一致,關注人性需求,更多關注一線員工的生活狀態,必將得到員工認同,并愿與企業一同發展。
思考二:盈利模式是企業“成功之母”。市場上唯有成功的模式能夠帶領企業走向成功。
企業在推廣招商時常常強調自身的盈利模式,從而吸引更多追隨者。這種盈利模式就是企業的“成功之母”。盈利模式一定是具有普遍價值的成功,是一種可以被復制、模仿的成功。
模式的價值在于:當一種成功的做法得到推廣并分享時,企業就擁有了無數經驗;當一種教訓得到廣泛吸取時,企業就只犯一種錯誤。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優秀企業看到的情況是:流程多、規范多、標準手冊多。不論企業是否把這些流程、規范、標準手冊叫做模式,這都是成功做法的制度化推廣,甚至是強制推廣,都應該被視作模式。
模式的三大特點:簡單可執行,可復制性,效益。簡單才可執行,才可以更好被更多企業更多人去推廣,從而帶來模式的結果---效益。
市場上唯有成功的盈利模式一個個的累積才能帶來企業走向成功。
思考三:快速反應,馬上行動。中小企業制勝的法寶是速度抗擊規模。
中國的山寨手機橫行東南亞,市場占有率一度高居國內及東南亞各國之首,其市場表現的最大特點即是速度。中國的山寨即“高明的模仿”,諾基亞的N97剛剛上市不到一個月,即被山寨大軍快速鋪貨而占領了一些市場,憑借超快的反應速度,一周開發模具,一周大量鋪貨,超高仿的機型,更低的價位,相對同等的功能質量,使得山寨手機快速蠶食N97的“低端市場”。
于是在深圳華強北的一棟高樓上,誕生了幾十家手機生產企業,并且很快進入國內各大賣場,很快進入東南亞各國市場。其覆蓋面之廣,速度之快,令諾基亞總部都不得不汗顏。
相對于大企業來講,中小企業不具備任何優勢,在一切以訂單為中心的指導下,必須以更快的速度去突圍市場,而大企業的特點是流程多,執行效率低,這恰恰是中小企業的最大優勢,以速度抗擊規模,產生巨大力量。
思考四:執行力是中小企業成功的關鍵,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執行策略。
L老板犯了管理大錯,剛剛成立即已安排4大高管,貌似將部門分工很細,但卻忽視了企業所處的階段,企業本身并不具備這種管理駕馭能力。導致公司結構上部門林立,各執一詞,君不見每日開會,而會而不議,議而不決,因為總經理自身不夠強勢,不夠專業,在很多問題面前缺少準確判斷,從而導致了會議無結果,于是更沒有了執行。
要發展的快必然需要強有力的執行力支持,對于企業創立初期,企業應力求短、平、快,部門設置要短,提高反應速度。溝通起來要平,溝通完畢即要快速行動。
思考五:一味的以低價策略占領市場是飲鴆止渴,竭澤而漁。
中小企業由于資金投入有限,寄希望于快速成交快速獲得訂單,在這種強烈的“先生存再發展”戰略思路下,中小企業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需要大量的訂單來維持,而為了獲取訂單就不得不采取低價策略,導致品牌和終端整體的形象的低端化。
對于剛剛進入市場的新品牌,如若欲立足高端,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投入,對于大部分品牌來說,難以實現。更多新晉品牌選擇了中低端市場,先生存下來,但是高端市場畢竟是塊肥肉,各大品牌均覬覦已久,中小企業穩定之后,可以逐步向高端過渡。但一味的低價策略占領市場無異于是飲鴆止渴,竭澤而漁,對品牌后期的發展甚至是致命性的。
歡迎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電子郵件:yangfeng400@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