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殺式”降價
農資市場的價格戰已進入魔幻階段:某品牌復合肥三年降價七次,最新款價格低得嚇人。經銷商老王算了一筆賬:按現在的出廠價,連化肥原料成本都不夠,“除非廠家用土疙瘩當填料”。
一語成讖!行業暗訪揭露,某“網紅爆款”化肥的氮磷鉀含量比包裝標注少40%,缺失的部分用磨碎的建筑廢料填補。
廠家理直氣壯:“農民要便宜,我們就給便宜——至于效果?土地又不會打電話投訴!”
02
技術“縮水”的代價
價格戰的代價是農業科技大倒退。
十年前能防三種病害的農藥,如今連蚜蟲都殺不死——不是蟲害變強了,而是假貨——有效成分被替換成廉價香精。
某生物菌劑更絕:活菌數從20億/克銳減到500萬/克,美其名曰“精準投放”,實際效果堪比“往地里撒了一把酵母粉”。
有技術員自嘲:“我們現在不是搞研發,而是搞‘成分拆解’——研究怎么減料不減價。”
03
農戶“清醒記”
價格戰的惡果正在田間爆發。
東北黑土地出現大面積板結,檢測顯示化肥中的工業鹽超標百倍;山東大棚蔬菜因劣質農藥殘留被整車銷毀,農民舉著枯死的秧苗在廠家門口哭罵:“你們賣的這不是農資,是絕戶藥!”
更可怕的是隱性成本:低價肥需要多施三倍量,廉價農藥得每周打一次。算下來,所謂“省錢”反而讓成本飆升,土地卻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肥力。
這場價格狂歡本質是農業的慢性自殺。
當不良廠家用偷工減料制造虛假繁榮,當不良渠道商用數據造假掩蓋生態危機,最終埋葬的不僅是農民的生計,更是十四億人的飯碗。
農資市場,該醒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