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農資與市場》的忠實讀者。2012年10月《農資與市場》營銷版總第408期刊登了鄢和平老師的《裂變模式中的新機遇》,我看完之后,有話要說。事實上,在這篇文章之前,鄢和平老師還分期發表了三篇文章(《未來中國,誰來種地》、《企業種地,改變三農》和《一張難得的農民證》)。其主要觀點可歸納為:集約化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家庭種地,沒多大收益,沒有出路,更無前途;企業種地,破解難題,改變三農,增收又增產。
這種觀點,在農資界大有市場,并且非常流行,例如很多農資營銷人都在談論土地流轉之后對農資市場的影響,并商討營銷對策及應對措施,大有在喊“狼來了”之架勢。
我不想抬杠,但不得不說,我不同意上述觀點。我的觀點很簡單:集約化不是中國農業的根本出路;若家庭經營種植業沒有出路,企業種地更是沒希望;種植業選擇家庭,是歷史必然,也是經濟學上的最優選擇。
集約化不是中國農業的根本出路
自1990年以來,因為家庭經營種植業,陷入經濟困境:種田不賺錢或虧本,于是乎,官方、媒體、農業人和局外人披掛上陣,紛紛亮劍:家庭經營種植業,要淘汰啦,土地要流轉啊,要集中到少數農場主或企業主手中,要學美國搞大農場,企業化種植,規模化經營,要標準化,要機械化。這些藥劑處方,很時髦,很流行,但是不對路。
其一,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都沒有實現土地的集約化。1949年之前,中國土地都是私有制,可自由買賣或轉讓,卻沒實現集約化經營,大地主之家都實行租佃制,找不到企業化經營的影子,但這與種植業是否機械化無關。
其二,即使實現機械化和標準化的美國農場,90%的農場還是以家庭經營為主。據有關資料顯示,在美國農場中,家庭農場約占80%,合伙農場約占10%,公司農場約占10%。而合伙農場和公司農場,也以家庭為依托的,類似于中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在生產上彼此獨立,在銷售上聯合協作,好像行業商會性質。
其三,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農業經營也以家庭為主體,企業種地也不多見。日韓兩國的高糧價、高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也無法實現企業種地。日韓農業,同樣遭遇中國三農的類似困境,即農村勞動力的不足和農業人口流失之困擾。
其四,即使在新疆、內蒙和東北三省等耕地面積相對豐富的省份,企業集約化種地也不是主流,更多還是家庭種地,各種專業化組織或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播種、施肥、噴藥、除草和收割的社會分工,有償服務,合理收費。
其五,種植規模化與自然生命化之間矛盾。土地的規模化種植,只考慮了經濟效益問題,卻沒考慮農業自然化和生命化的種植特征的本質約束。農業種植,是一種自然化生產,農作物是一種有機生命,時空環境氣候多重因素限制了企業邊界,規模化經營難有用武之地。
種植業,更適合于家庭經營
企業種地,看上去很美,但可操作性不大。因為企業種地,在無形中,比家庭額外增加了三項成本--土地租賃、人工雇傭和監督管理成本,且規模效率也不顯著。家庭種地,無地租,無須監督,無需管理,且做事效率高。為自己種地,花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此即家庭經營之優勢。為別人種地,花錢不計成本,做事不講效益,還需監督考核,此即企業種地之劣勢。懂點經濟學的人都明白,家族企業是草根創業中性價比最高、成本費用最低的原始選擇。
企業種地,雇傭工人普遍存在懶散、怠工和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除了增加監督管理費用之外,還需付出土地租賃或流轉成本。
目前土地制度之下,最好的次優選擇是:“家庭種植+企業收購”模式。企業提供標準和要求,家庭自行種植,自負盈虧,實現局部區域內的專業化種植,雙方按照契約價格交易,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類似訂單農業的半家庭半企業模式。這才是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種植業選擇了家庭經營,絕非偶然。
黑格爾講過,凡是存在的都具有某種合理性。古今中外的種植業,幾乎都是家庭模式,企業種地幾乎都是半途而廢。此乃經濟效率使然,非主觀愿望所能扭轉的。不是家庭選擇了種植業(家庭還可選擇小手工業、民間工藝品及特色產業等小作坊領域),而是種植業選擇了家庭。
家庭經營土地,成為種植業的主要組織形態。家庭農場,是種植業組織的最佳選擇。公司經營農業,其優勢更多側重于農產品深加工、流通營銷及品牌打造等非種植環節,及單家獨戶所不能及之領域。家庭所擅長的,企業最好不要參與競爭,否則就犯了“以己之短攻人之所長”之大忌。
未來的生態農業,就是對傳統小農經濟的改造和升級
近五年來,我一直在試圖跳出農資看農業,跳出三農看農業,跳出中國看農業,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凡是以工業化思路來搞種植業的,幾乎都是外行。種植業,科技含量不低于太空科技,但還需要改造和升級;種植業,是三維甚至多維的超立體結構,涉及到天地人日月星,比工業制造和網絡技術復雜得多,非人類所能掌控;家庭經營種植業,才是世界種植業之主流;企業化的中大型農場,根本不適合于中國農耕文化。
種植業的價值,在種植業之外。種植業對經濟、政治、精神、文化乃至信仰,都具有潛移默化之作用及滲透熏陶之影響。種植業之有形價值,如食品保障、原料供應、安定就業、生態保護和觀光旅游等,已被實用主義者所承認,但其無形價值--身心平衡和文化傳承功能,還未被廣大都市人所發掘。超越傳統農業,升級小農經濟,發展生態種植,是當今家庭經營種植業之重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