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為什么到處都是貧窮而有才能的人,到處都是才華橫溢的失敗者呢?
為什么茅臺賣不過五糧液呢?難道是茅臺的質量不如五糧液嗎?顯然不是,恰恰相反,國酒茅臺,國產白酒第一品牌,眾所周知,質量在五糧液之上。可謂酒香也怕巷子深,質量對一個企業經營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腦白金與美樂通寧是一種東西,可腦白金紅遍大江南北,年銷售額在十億元以上,而許多美樂通寧的廠家卻難以為繼,步履維艱。質量一樣,企業天壤之別。可見,產品質量好,企業并不是真的就好。
可口可樂曾經發起過一場改良運動,推出一種新的配方,測試表明,新可樂的口味要比原可樂好,但沒想到新可樂推出之后遭到了消費者的強烈反對,結果不得不放棄新可樂,繼續沿用100年前的可樂配方。質量更好的產品在市場上竟然沒有立足之地。
太多的人、太多的企業醉心于苦練內功,埋首于產品質量。
但現實是,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并沒有取得多大成就,有的甚至潦倒一生,一事無成;相反,很多才能平平的人卻取得了輝煌成就。同樣道理,很多產品質量上乘的企業都沒有生存下來或經營慘淡,處境艱難,而一些產品或服務質量較次的企業卻做得很大,如魚得水,甚至成了行業老大。前者對后者往往耿耿于懷,憤憤不平,心里很不服氣。
我們并不否定產品質量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橫溢的才華和優秀的品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但若以成敗論英雄,而不以道德論好壞,那么,一個企業或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特別是巨大的成功,光有好的質量或過硬的本領或只關注于提高產品質量或個人內功的各個細節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當你還很弱小,你的企業剛剛起步,還處于劣勢,但又不得不與強大的對手競爭時,你的這種"質量第一"的戰略很可能在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因為你違背了決定成敗的第一條戰略--搶先戰略。
搶先戰略包括"第一"勝過"更好"、"快"比"好"更重要、追求完美等于"死亡"三大要義。
"第一"勝過"更好"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搶先做"第一";一家企業要想獲得成功,最重要的也是要搶先成為"第一"。
做"第一",在人們心目中先入為主,比起努力使人們相信你可以比"第一"做得更好要容易得多,因此也容易成功得多。
我們試舉例說明。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哪座山?是喜馬拉雅山,我們脫口而出。但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山是哪座山呢?我們很難答得出來。
第一個發明電燈的人是誰?是愛迪生,連小學生都知道。那么,第二個制造了電燈的人又是誰呢?幾乎沒人能答得出來。
第一個發明蒸汽機的人是誰?是瓦特,人人都知道。但是,第二個制造了蒸汽機的人是誰呢?不知道。
第一個發明炸藥的人是誰?是諾貝爾,第二個研制出炸藥的人是誰呢?不知道……
電燈、蒸汽機、炸藥等等已有上百年的歷史,100多年來,又有多少人對它們作出了多大的改進,我們又有誰知道這些更高明的改進者的名字呢?
第一個把雞蛋立在桌面上的人是誰呢?是哥倫布。哥倫布第一個發現了新大陸,譽滿全球。當時英國的一幫紳士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很為不屑,在一次宴會上哥倫布決定收拾這幫紳士。他拿起一個雞蛋,問在座的各位英國紳士,誰能把這個雞蛋立在桌面上?英國紳士個個面面相覷,束手無策,這時哥倫布拿起雞蛋在桌面上輕輕一碰,敲碎了一個角,輕而易舉地就把雞蛋立在了桌面上,然后告訴這幫紳士說:發現新大陸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像把這個雞蛋立在桌面上那么簡單,可在座的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而我做到了。事情就那么簡單。從此以后,英國紳士再也不敢小看哥倫布了。
那么,誰是第二個把雞蛋立在桌面上的人呢?誰又是第二個到達新大陸的人呢?
在哥倫布之后,有無數人到了新大陸,有無數人把雞蛋立在了桌面上,可我們又有誰記得他們的名字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但人生中的第一次經歷總讓人最難以忘懷。第一次戀愛,第一次結婚,第一次入洞房,第一次當爸爸或媽媽,第一次上學,第一次考上大學,第一次入團,第一次入黨,第一次出國,第一次進城,第一次賺錢,第一次賠錢等等,都是最難忘的。
比如初戀。初戀是最讓人難忘的了,不管是苦澀的還是幸福的,留下的總是美好的回憶。但是不是每個人的初戀情人都要比他(她)后來經歷的所有情人包括現任的妻子或丈夫都要出色,都要優秀呢?未必。你現任的妻子或丈夫、你的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情人可能比初戀情人優秀100倍,但在你心目中最難忘、留下最美好記憶的仍然是你的初戀情人。
亞軍比冠軍就差那么一丁點,但是,冠軍往往廣為人知,鮮花、掌聲、榮譽、機會、金錢向他們涌來,企業紛紛找他們拍廣告或當產品形象代言人,最好的大學也向他們敞開了方便之門,如體育比賽中的世界冠軍劉璇、鄧亞萍、伏明霞、郭晶晶,選美比賽中的冠軍張曼玉等等,相比之下亞軍的知名度就要差得遠了。
吳士宏辭去微軟總裁職務到國企TCL就職,一度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可是當新的微軟總裁唐駿也想跳槽到上海找國企就職,而且年薪只需1元錢時,卻無人喝采,盡管吳士宏只是一名護士,而唐駿的資歷和頭銜要比吳士宏顯赫得多。因為他是第二個這么干的人。這就是第一勝過更好的又一例證。
就連同時出生長得幾乎一模一樣的雙胞胎,也是第一個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沒有兩種產品比雙胞胎更相像的了,他們的先后之差也夠小的了,就那么從娘肚子里出來前后幾妙鐘、幾分鐘之差,但人們還是對哥哥或姐姐的印象要比弟弟或妹妹更深一些。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第一個把姑娘比作鮮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這么做的人是庸才,而第三個這么做的人就是蠢才了。
這就是做第一的魅力,這種"第一"勝過"更好"的規律運用于企業經營,運用于經營人生,就是搶先戰略。要想方設法地做第一,不要做第二,更不要做第三,第四,第五等等,那怕你做得比第一更好,好上百倍,都不如做第一。
中國排名第一的烤鴨店叫什么?叫全聚德,第二名呢?不知道。或許排名第二位的烤鴨店烤的鴨比全聚德烤鴨店烤得更好,那也沒有用,我們還是認為全聚德烤鴨店烤的鴨是最好的。
中國最著名的藥店是哪一家?同仁堂,第二名是哪一家?不知道。或許排名第二位的藥店里賣的藥比同仁堂賣的藥還要好,那也沒有用,我們還是認為同仁堂賣的藥是最好的。
中國最著名的毛發再生精叫什么?章光101,第二名呢?不知道。或許排名第二的毛發再生精更好,那也沒有用,我們還是認為章光101是最好的毛發再生精。
最早進入中國的咖啡品牌叫什么?雀巢,第二名呢?不知道。或許排名第二的咖啡品牌比雀巢好,那也沒有用,我們還是認為雀巢是最好的。
那么,為什么"第一"勝過"更好"呢?
1、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
"第一"能夠在人們頭腦中搶占空白點,能夠在人們的頭腦中扎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即"第一"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這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此外,"第一"具有新聞轟動效應,能夠觸動人們的興奮神經,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吸引人們的眼球,從而節省大量營銷費用,因此,做"第一"能以更少的代價獲得更大的成功。
2、人們總是愿意保持已有的東西
先入為主的另一個層面的意思就是:率先進入人們頭腦的東西往往不容易被遺忘,因為人們總是傾向于保持已經擁有的東西。比如,如果你遇到比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稍好一些的婚外戀人,你就不會輕易選擇離婚,所以,很多男人碰到比妻子"更好"的情人時,往往選擇包"二奶"的形式,而不與結發妻子離婚;而各方面條件都"更好"的"二奶"們常常是怎么鬧也得不到名份,也是這個道理。
3、第一往往被當作是最好的和一個行業的代名詞
做"第一",可以在人們心目中牢牢豎立行業老大的地位,因為人們總是將"第一"當作是最好的。因為消費者并不是所有產品的專家,恰恰相反,絕大多數消費者對絕大多數產品來說都是外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也并不都那么理性,受著心理、廣告宣傳、品牌形象、環境氛圍、周圍人們的意見等等的影響非常大。而"第一"往往會被消費者當作是最好的,結果就造成了"第一"勝過"更好"的怪現象。
正因為做"第一"有這么多的好處--做"第一"可以節省大量宣傳推廣費用,做"第一"往往會被人們認為是最好的,做"第一"能夠在人們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在很長時間里很難被淡忘,甚至可能終身難忘,--這種做"第一"所帶來的好處要遠遠大于落在"第一"之后卻要比第一"更好"一些所帶來的好處。所以,做"第一"要比錯失先機而試圖努力做得"更好"要容易成功得多。特別是當自身的實力比較弱的時候,做"第一"簡直就是成功的捷徑和法寶。
我們將成功的秘訣這樣赤裸裸地說出來,說得這樣直截了當,對一些踏踏實實埋首做事、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好做到位的"誠實的勞動者"、"好人"來說或許是不公平的,有教人投機取巧之嫌,有悖傳統的倫理道德,與我們所受到的教育也大相徑庭,似乎太功利了一點。但若以成敗論英雄,而不以道德論好壞,那么,要想取得成功,要想更快更早地取得成功,要想花費同樣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搶占先機是最好的辦法。
搶占先機需要有靈敏的嗅覺、敏銳的市場眼光、深刻的洞察力,需要有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濟事務中把握趨勢的戰略眼光,需要有超凡的膽魄和遠見卓識,還需要有快速的反應能力;搶占先機需要審時、度勢、借勢、順勢而為,難道這一切不需要有更大的智慧嗎?難道不問市場風云變幻,不理社會需求變遷,讓真金久埋于地下,讓才華付諸東流,讓新思想、新發明、新創造、新產品不能及時造福人類、為社會作貢獻,難道讓一個才華橫溢的人的才華因為錯失時機而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從而終身得不到發揮,郁郁寡歡,潦倒一生;一個好產品因為錯失了及時進入市場的時機而永遠退出了消費者的視野,被市場淹沒或無情地淘汰;一個企業因為錯失了發展的良機而無法取得成功,將誠實勞動掙來的錢都賠個精光,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難道這是公平的嗎?
社會是現實的,而現實是殘酷的,人們往往以成敗論英雄,社會往往以成敗論英雄,歷史也往往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王侯敗者寇,如果你不能取得成功,人們不承認你,社會不承認你,歷史不承認你,更好又有什么意義!
搶占先機成功之后,順勢而為,繼續努力做好,始終保持領先地位,成為行業權威或龍頭老大,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戰略。
而事實上,領先的品牌幾乎總是那些最先進入人們心目中的品牌,第一個深入人心的品牌,往往也是最著名的品牌,也是行業中的龍頭老大。
IBM是第一種大型計算機,今天它也是計算機行業的第一品牌;
可口可樂是第一種可樂類飲料,今天它也是可樂類飲料中的第一品牌和龍頭老大,并成了這一類別的代名詞;
北大方正推出了中國第一種激光照排系統,今天它仍然是中國激光照排市場上的第一品牌,占有高達90%的市場份額;
四通是中國最早以打字機深入人心的企業,它也成了中國打字機市場上的第一品牌,四通打字機一統天下;
聯想是中國最早做計算機的企業,今天它也是中國IT領域的第一品牌和龍頭老大;
海爾是中國最早做電冰箱的企業,今天它成了中國家電業的第一品牌和龍頭老大;
娃哈哈是中國最早做兒童飲料的企業,今天它也是中國兒童飲料行業的第一品牌和龍頭老大;
"吉普"是第一種越野汽車的品牌名,今天它成了越野車的代名詞,我們講吉普車時,已經不是把吉普當作一個品牌了,而是當作一種車的類別了;
施樂是第一種普通紙復印機的牌子,今天它已成為所有復印機的代稱。
惠普公司推出了第一臺激光打印機,今天惠普也是激光打印機市場的第一品牌;
吉列是第一種安全剃須刀,它也正是剃須刀行業的領先品牌;
哈佛大學是美國的第一所大學,今天它也是全美國乃至是全世界最負盛名的大學……
所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這句話,應該改成"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人生在世,商場競爭,要想出人頭地,就要有舍我其誰、搶占"第一"的膽識和氣概。
"快"比"好"更重要
盡管"第一"勝過"更好",但是,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企業的做法恰恰相反,采取了"更好"的戰略,他們苦練內功,步人后塵,他們寧肯坐等市場的發展,然后再以更好的產品進入市場,決心后來居上。
他們堅定地認為,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產品好,貨真價實,一定會得到市場的認可、消費者的青睞,一定會后來居上,打敗競爭對手,最終在市場上占據領先地位的。
真是這樣嗎?無數事實證明,結局往往相反,"好人"常常得不到"好報"(這里的"好報"是指得到更大的回報,也即取得更大的成就),一步錯過步步遲,與領先者的距離往往不是越拉越近,而是越拉越遠。這常常令我們的"好人"們和替"好人"們打抱不平的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常用一句"好人終會有好報"的老生常談聊作自慰,而面對久久得不到"好報"的窘境,仍然堅信"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甚至眼看在有生之年得到"好報"的前途都很渺茫了之后,仍然執迷不悟,相信命中注定得不到"好報"或為子孫積下陰德,子孫必得"好報"。社會上有太多這樣的"好人"、辦的"好企業"、生產的"好產品"默默無聞!
他們都走入了戰略的大誤區。人生和企業的成敗,怎一個"好"字了得!
市場競爭的關鍵不是制造更好的產品,而是率先進入市場,市場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爭奪人們頭腦中的觀念之間的競爭。市場機遇轉瞬即逝,搶得先機往往要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在機遇面前速度往往要比質量更重要。"快"比"好"更重要,如今"快魚"吃"慢魚"。因為"快"往往意味著可以搶占先機,而搶占先機能夠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順勢而為,可以起到以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然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十幾年前,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們由于搶得了(或撞上了)改革開放初期所形成的暴利時代的先機,輕而易舉地就一夜暴發,成了億萬富翁,羨煞國人;十幾年后,當我們的一些社會精英人才大學畢業、碩士畢業、博士畢業、從海外留學歸來、分了房子、落了戶口、辦好手續慢慢地"下海"之時,暴利時代早已煙消云散,連給他們打工的工作都很難覓了。
有時候,把握時機,在某一天,一元錢就能創造奇跡;而如果錯失時機,在第二天,縱使你有千百萬元都不能免于一家企業走下坡路。
有時候,把握時機,一個今天還名不見經傳的人,明天就可能"一夜成名",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
一個時期以來,我國文壇上"少年作家"、"少女作家"風起云涌,"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甚而至于"妓女作家"層出不窮,他們之所以迅速竄紅,一夜成名,正是有意無意地應用了搶先戰略,做了"第一"的結果。否則,單憑他們的作品決不可能贏得如此巨大的市場,而這,正是他們所追逐的成功--成名和獲利。否則,如果等"少年作家"、"少女作家"們讀完大學之后再寫出比這樣的作品更好的作品來,等"美女作家"、"美男作家"、"妓女作家"們修練成"正果"之后再推出比這些更好的作品來,這類題材所迎合的市場需求早已一去不復返,"少年作家"、"少女作家"、"美女作家"、"美男作家"、"妓女作家"之類為他們帶來名利的頭銜早已旁落他人,他們寫出來的更好一些的作品只能默默無聞。名利離他們遠去,他們所追求的成功就遙遙無期了。
"磨刀不誤砍柴功",這句話要正確,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假設山上的柴是靜止不變永遠等著你去砍或多得永遠也砍不完,否則,如果砍柴的人很多而柴很少,等你慢騰騰地把刀磨快了,柴早已被別人砍光了,你只好徒有一把快刀望山興嘆永遠也用不上了。磨刀又有什么用呢?刀要盡量磨"快",但更要快速地磨,磨刀不能誤了砍柴的時機!
"磨刀不誤砍柴功"是節奏很慢的靜止時代的產物。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
"好人"們總是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夸贊。殊不知,追求完美常常導致喪失良機,追求完美的結果通常走向"死亡"。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如此聳人聽聞,好像是在罵人。但不如此,不足以醒人。多少人、多少企業在追求完美中"死去"。公平嗎?不公平。殘酷嗎?殘酷。是現實嗎?是現實。
IT行業是典型的"不完美主義者"。它自第一臺計算機研制成功之后,不停地在更新換代,電腦軟件則不停地在升級,版本層出不窮,說明每一代產品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一代電腦、每個版本的軟件都被拿到了市場上去出售,這樣就可以賺很多輪次的錢,直到永遠,而不是等到"完美"的終極產品出來之后,再推向市場。如果那樣,我們到現在還用不上電腦,電腦也到今天還不能造福于人類,而IBM、微軟、搜狐、雅虎之流則早已該倒閉了。
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等莫不是如此。
你可能會說了,那種不斷地更新換代,正是追求完美的體現。但是,它們都沒有等到完美了之后再上市,這是第一。第二,有的產品從它生產之初就被設計好了是要一代一代地推出的,因為這樣可以賺很多茬錢,而一步到位則只能是一錘子買賣,賺的錢小多了,結果入不敷出,企業也是要倒閉的。
追求完美等于"死亡","快"比"好"更重要,那么,是不是越快越好呢?當然不是。我們還有第二條戰略對此要作重要的補充說明。
搶得先機往往要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在機遇面前速度往往要比質量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