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晉審薏(認)2011001
申報單位:山西農業大學
選育單位:山西農業大學
品種來源:藥用薏苡農家種/野生種川谷。試驗名稱“晉農薏苡3號”。
特征特性:根系發達,根毛密,幼苗紫紅色,成株期綠色,莖桿直立叢生,莖桿上有白色粉狀物,主莖高約150厘米,主莖粗約1厘米,分蘗3個,主莖節數10個,分枝7個左右,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成束,花序2-3枚生于一節,其一為無柄小穗生于葉鞘內,小穗單性,雌雄同序,雌小蕊位于花序下部,外包以殼質總苞,柱頭紅色,分叉為二,成熟時總苞褐色,質地較軟,殼薄,殼上脈紋明顯,無光澤,含穎果一枚,結實率80%左右,果實橢圓形,百粒重11克左右,種皮紅色,種仁白色,出仁率65%左右。
產量表現:2009~2010年參加山西省薏苡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285.0千克,比對照紅殼薏苡(下同)增產30.8%,試驗點10個,全部增產。其中2009年平均畝產281.6千克,比對照增產31.0%;2010年平均畝產288.3千克,比對照增產30.5%。
栽培要點:用60-70℃的溫水浸種30分鐘,促進種子萌發并防止黑穗病。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即可播種,穴播,行距50cm、株距20厘米,每穴4-6粒。三葉期間苗,每穴留壯苗2株。第一次在苗高5-10厘米時淺鋤,第二次在苗高20厘米時進行,第三次在苗高30厘米時,結合施肥進行培土。科學施肥,基肥足、苗肥輕、壯蘗肥和攻穗肥。水分管理依“濕-干-濕-干”相間管理的原則,從播種到出苗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分蘗到一定的總莖數時,擱田幾天,以控制分蘗,出苗40-60天進入拔節期,供給水分,抽穗和灌漿期土壤應保持濕潤,成熟前10天停止灌水。在葉色變黃、果色變褐、80%種子成熟時收割,割下的植株就地集中立放3-4天,進一步灌漿成熟后脫粒。
適宜區域:山西省忻州以南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