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西農K1206
作物種類:蕎麥(苦蕎)
品種來源:對征集的湖北潛江地區地方資源(K-18)進行系統選育,即田間進行連續3年的單株選育,選擇優良變異單株;對穩定的優良單株進行株系鑒定、品系鑒定和品種比較試驗,最后形成優良品種群體。
申請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育種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育種人:王鵬科、高金鋒
特征特性:該品種為苦蕎栽培種,全生育期平均為72天,花期30d左右;株型半緊湊,平均株高109.0cm;莖桿綠色,平均主莖分枝4.1個,平均主莖節數10.0節;葉片戟形、綠色;傘狀疏松花序,花淡綠色;籽粒心形、灰色,平均單株粒重4.16g,千粒重22.13g。蛋白質9.44%,淀粉51.8%,總黃酮310mg/100g。田間表現整齊一致,無明顯病害,抗落粒。
產量表現:2021~2022年重慶市兩年區試平均產量152.0 kg/667m2,比對照(九江苦蕎)增產14.4%。
栽培要點:1.播前曬種和良種精選,春、夏、秋播均可,可采用撒播、條播、穴(窩)播和機械播種,播種深度3cm左右。2.北方以6月中、下旬為宜,適宜播量2.5~3 kg/667m2,留苗4~6萬株/667m2;南方春、秋季播種,適宜播量3~4 kg/667m2,留苗約6~100萬株/667m2。3.適當使用氮、磷肥,施腐熟農家肥1500~3000kg/667m2,尿素5~7.5 kg/667m2,磷酸二銨10~20kg/667m2,硫酸鉀2.5 kg/667m2,農家肥及化肥播前結合耙地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4.中耕除草春播2~3次,夏、秋播1~2次,第一片真葉出現后間苗,第二次中耕結合除草培土。5.生長期間注意防治病蟲害,如高溫多雨季注意霜霉病,危害莖葉的白粉虱。6.當全株2/3籽粒成熟,即籽粒變為灰褐色時收獲,防止霜凍。
適宜重慶市蕎麥生產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