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中蕎16號
申請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
育種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川蕎3號’EMS誘變單株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該品種屬苦蕎,幼苗出苗整齊、健壯,葉片戟形,葉片中等大小,葉片綠色。株型緊湊,株高115~122厘米。莖稈綠色,主莖17~20節,主莖分枝數6~7個。花色淡綠、無香味,花序柄短,籽粒灰色、粒形三角形,千粒重18~20克,結實率高。生育期81天左右。
品質:水分含量12.8%;粗蛋白含量13.1%;粗脂肪含量2.53%;黃酮(以蘆丁計)含量2.14%,比對照九江苦蕎高32.92%;粗淀粉含量73.6%。
抗性:采用芽期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表明高抗褐斑病,抗立枯病、輪紋病。
產量表現:2020~2021年四川省苦蕎新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75.66公斤/畝,比對照‘九江苦蕎’增產9.9%。
栽培技術要點:①播種時間: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秋季7月下旬~8月上旬播種。②播種:合理密植,點播、條播或犁溝條播均可,畝播量4~5公斤,畝留苗8萬株左右。③施肥:播種時畝用過磷酸鈣30公斤,農家土雜肥1000公斤。苗期3~4葉齡時,進行中耕除草,視苗情追肥,畝追尿素5公斤左右。④采收:當75%籽粒呈現本品種正常色澤即時收獲,收割堆放2~3天后,脫粒晾曬,曬至籽粒含水量在14%以下時入庫。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四川省涼山州蕎麥種植區域春秋季種植。
注意事項(品種缺陷、風險及防范措施):該品種耐澇性一般,需在陰雨連綿時,及時挖溝排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