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種類:馬鈴薯
品種名稱:閩薯1號
申 請 者:福建閩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育 種 者:福建省龍巖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費烏瑞它×大西洋
特征特性:鮮食型。生育期為86.87天,株型直立,平均株高38.93厘米,主莖數2~3條,分枝少,匍匐莖短,葉片橢圓形,莖葉綠色;塊莖長橢圓形,薯皮中等黃色,薯肉淡黃色,表皮光滑,芽眼淺;平均單株結薯6.0個,單株薯重0.571千克,結薯集中,薯塊整齊,大、中薯率86.10%。干物質17.74%,淀粉13.8%,蛋白質1.8%,維生素C含量168毫克/千克,還原糖0.55%,粗脂肪0.58%。中感晚疫病。第1生長周期畝產1689.54千克,比對照紫花851增產8.01%;第2生長周期畝產1875.71千克,比對照紫花851增產5.48%。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冬種播種期一般在11月至1月份,春種一般在1月至2月份,一般選擇耕作層深厚、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以及排灌便利的沙壤水稻田種植為好。2.種薯選擇與處理:選擇優質無病的脫毒種薯,當種薯芽長1~2厘米左右,用刀自上而下把種薯切成30~35克小塊,并用殺菌劑拌種,有芽的先播種,無芽的統一催芽后播種以保證苗出齊。3.合理密植:適當密植,一般種植密度為畝株數在4500~5500株。田塊深耕松土后,整成壟寬 (帶溝)120厘米,壟高30~40厘米,每壟雙行種植,行距30厘米左右,穴距 20~25厘米。4.科學施肥:生育期中等,根據其塊莖生長動態分析結果,在前、中期生長迅速,需肥量大,因此,在施肥時應掌握“攻頭、保中、控尾”的原則。每畝1000千克有機肥作基肥。及時追肥,于出畝后25~30天,畝施用尿素50千克左右,氮、磷、鉀比例以1:0.57:1.59為宜。5.加強田管:抓好田管應突出一個“早”字,促進植株迅速生長,盡快達到適宜的葉面積指數,提前轉入塊莖形成與膨大階段,爭取高產。前期應早除草、中耕培土,及時灌排水,以及注意防治蚜蟲、葉蟬等蟲害;中后期主要防治晚疫病、青枯病等病害。6.適時收獲:當地上部大多數莖葉開始落黃衰老時,薯塊營養積累最充分,質量最佳,擇晴搶收,去土晾干后避光堆放于陰涼處或及時裝袋。
適宜種植區域及季節:適宜在福建作春、冬季種植。
注意事項:1.休眠期較長,沒有出芽的薯塊要進行催芽,尤其是切薯后一定要將頂芽,側芽和尾芽分開種植,避免出苗不齊。2.中后期注意防治晚疫病,高溫高濕及時打藥控制晚疫病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