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zuo)物(wu)種(zhong)類:蠶(can)豆
品(pin)種(zhong)名稱:通蠶鮮7號
申 請(qing) 者:江蘇沿江地區農(nong)業科學研究所
育 種 者:江(jiang)蘇沿江(jiang)地區(qu)農(nong)業(ye)科(ke)學研究所
品(pin)種(zhong)來源:(93009/97021F2)× 97021
特(te)征特(te)性(xing):秋播鮮食大籽粒型蠶豆品種,全生育期220天左右(鮮食青莢生育期209.4天),中熟。苗期生長勢旺,中后期根系活力較強,耐肥,秸青籽熟,不裂莢,熟相好。株高中等,株高96.7厘米左右,葉片較大,莖稈粗壯,結莢高度中等。花色淺紫花,單株分枝4.6個,單株結莢15.2個,單株產量263.8克,每莢粒數2.27粒左右,其中一粒莢占19.5%,二粒以上莢占80.5%;鮮莢長11.81厘米、寬2.55厘米;常年百莢鮮重4000克左右,鮮籽長3.01厘米、寬2.18厘米;常年鮮籽百粒重410~450克,鮮籽粒綠色,煮食香甜柔糯,口味好。干籽粒種皮白色(剛收獲時略顯淺綠的白色過渡色),黑臍,籽粒較大,干籽百粒重205克左右。品質優良,蛋白質(干基)含量30.5%,淀粉(干基)含量53.8%,單寧含量0.47%,脂肪含量0.9%。抗赤斑病、中抗銹病,耐白粉病,對病毒病有一定忍耐性,不抗根腐病。抗倒性較好,收獲時稈青籽熟,熟相好。耐冷性強。第1生長周期畝產1306.7千克,比對照日本大白皮增產6.44%;第2生長周期畝產1063.7千克,比對照日本大白皮增產8.96%。
栽培技術(shu)要點:1.茬口安排:以旱作茬口較為理想,蠶豆忌連作。2.適期播種:播期一般在10月15日至10月20日之間,穴播行距80厘米,穴距25~30厘米,每穴播種2粒,畝密度在0.6~0.8萬株左右。3.肥水管理:要求施足基肥,每畝用腐熟廄肥3000~3500千克,再加25千克過磷酸鈣作基肥;冬后春前,畝施磷酸二氨15千克左右;視苗情長勢,花莢期畝可追施尿素5~10千克,增加結莢率和粒重。視墑情抗旱排澇,注意清溝理墑,做到雨止田干,降低田間濕度。4.防病治蟲:注意防治蠶豆銹病、赤斑病和蚜蟲。銹病發病初期用粉銹靈等防治,赤斑病可在發病初期每畝噴赤霉清100克,蚜蟲每畝用20%吡蟲啉5~10克噴霧防治。蠶豆蟓的防治可結合防病,在盛花期每畝用菊酯類農藥25~40毫升加多菌靈200克兌水50千克噴霧,隔7天再噴一次。5.適時采收:在5月上中旬,青豆莢鼓粒飽滿,籽粒種臍顏色由黃顯黑時即可采摘上市。當青籽粒出現一條黑線時采摘,則影響蠶豆口感。
適(shi)宜種(zhong)植(zhi)區域及季節:適(shi)宜在江(jiang)蘇(su)、浙江(jiang)、福建、安徽、江(jiang)西、湖(hu)北、重慶(qing)、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冬蠶豆區做鮮(xian)食蠶豆種(zhong)植。
注意(yi)事(shi)項:不耐漬,不抗(kang)根腐病(bing),注(zhu)意防治蚜蟲、飛虱(shi)、薊(ji)馬等病(bing)毒病(bing)蟲媒(mei),及時排澇(lao),根腐病(bing)發病(bing)地塊和豆科連作地塊不宜(yi)種植。未曾種植區域,宜(yi)先引(yin)種適應性鑒定(ding),方可推廣(guang)應用(y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