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認定編號:閩認菌2012003
作物種類:白背毛木耳
品種名稱:漳耳43-28(原名:43-28)
選育單位: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從臺灣引進的白背毛木耳“43”中,經過組織分離、多次純化、篩選育成的白背毛木耳品種。
特征特性:耳基形成快,耳片大、厚,單朵耳片直徑8厘米~30厘米,平均直徑24厘米,厚度1.2~2.2毫米,膠質脆嫩,成熟耳片腹面紫褐色,背面白色,曬干后背面纖毛白,子實層面黑,黑白明顯。經福建省農科院中心實驗室檢測,每百克毛木耳(干樣)含蛋白質8.79克、粗纖維0.8克、粗脂肪0.7克、維生素C2.75 毫克、鈣49.08毫克。經漳州市植保植檢站實地調查,綠霉、螨蟲等病蟲害發生程度比對照白背毛木耳43輕。
產量表現:經南靖縣、長泰縣、龍文區、薌城區、閩侯縣、漳平市等地多年多點試種,平均每袋(干料重600克)干耳產量73.08克,比對照白背毛木耳43增產22.27%。
栽培技術要點:培養料配方:木屑80%、麥皮18%、石灰1%、碳酸鈣1%,含水量65%,pH 6.5。菌絲生長階段適宜溫度25℃~28℃,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下;耳片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18℃~23℃,需要微弱的散射光,耳棚空氣相對濕度85%~95%。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意見:漳耳43-28屬白背毛木耳品種。栽培周期240天左右;產量較高;曬干后背面纖毛白,子實層面黑,品質優;實地調查,病蟲害發生率低于對照白背毛木耳43;適宜福建省白背毛木耳產區秋季栽培。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