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安徽農墾龍亢農場逐步把全場3萬畝耕地變為糧食原種繁育基地,在種子收獲時,龍亢農場實行專機收割、專車運輸、專倉烘干、專庫存放,按生產基地分批專機加工的生產模式,全程機械化使種子在收獲、生產加工過程中不接觸地面,確保了種子的純度和凈度,保障種子的質量。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去冬播下一粒籽,今夏收獲萬擔糧”。廣袤的田野上充盈著夏糧豐收的喜悅,喜悅的人們在歷數多種豐收因素的時候,都由衷地感嘆:小種子立下了大功勞!
種子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獲得豐收的物質基礎,沒有良種,何談豐收。近10年來,通過國家審定的我國主要農作物品種達1342個,新品種更新更換了5-6次,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良種增收能力顯著增強,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40%。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作物種業整體實力持續提升,種子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良種的有效供應為糧食連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我國種業目前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品種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對較弱,種業發展的整體水平較發達國家還很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國務院日前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明確了農作物種業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地位,指明了今后農作物種業的發展方向。如同春風吹來,我國種業發展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
科研院所 側重基礎性研究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種子協會會長梁田庚說:“可以預言,《意見》的貫徹實施,必將大大提升我國種業的綜合實力和整體發展水平,推動我國民族種業發展壯大。”
國內外種業發展的歷史證明,以突破性優良品種為標志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是種業發展的基礎和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意見》首次明確了種業科研的分工,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將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重點開展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要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說,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育種隊伍長期以來對我國種業的發展和農產品安全供給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是面對當代的種業形勢,單靠這些育種隊伍無法完成建立強大的現代種業體系的重任,這些育種單位必須在一個過渡時期內完成角色轉變,加速向種子產業鏈上、中游的研究領域過渡,這些單位的育種力量和育種資源也應有條件地逐步向大中型種子企業轉移。
明確科研單位和種業企業的社會分工與合作關系,有利于形成我國種業市場公平、公正、良性競爭發展的環境。要積極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力爭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基本實現“事企脫鉤”。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李立秋說,目前,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辦的種子企業,從體制上并沒有與科研院所完全分開,用國家項目經費研發出來的種子成為自己經營的商品,對其他種子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當前,全球性育種人才短缺已經引起發達國家和國際大型種子公司的高度關注。無論育種理論和技術如何先進,農作物新品種都要經過育種家的培育和選擇。現在和未來,種業科技創新的競爭很大程度上都是優秀育種家的競爭。加強我國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特別是掌握現代育種理論和技術的育種人才的培養,是推進我國現代農作物種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其信說,應當在相關高等院校建立現代育種家培養專項基金,加快培養既掌握現代育種理論和技術,又具有豐富育種經驗的年輕育種人才。
多位專家表示,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絕不能削弱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要避免只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基礎性研究的積累,否則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將失去支撐和源泉。
企業主體 提升種業競爭力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說:“《意見》的突出亮點是確立了企業的主體地位。發達國家的種業發展歷程表明,龍頭企業是種業的核心,把種業企業做強才能把種業產業做強。”
遼寧省農科院院長陶承光說,發展中國現代種業,必須明確政府、科研、企業的三者定位,前兩者都服務于種子企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種業發展之路。
自2000年《種子法》出臺后,種子企業開始成為種子市場的主體。這次《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種子企業是商業化育種的主體,是種業發展的主體。據統計,我國現有持證種子經營企業多達8700多家,99%沒有研發能力,前十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僅占13%。
要使種子企業做大做強,必須在政策扶植、資金注入、人才引進、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和完善行政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快扶植和培育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現代化種子企業。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馬淑萍說,商業化育種逐步轉向企業,以企業為主來開展商業化運作,這是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也是跨國種子集團的一些成功的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表示,“通過種子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以及大型企業進入種業市場等多種形式,使我國在較短時期內建立起若干個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種子企業,其戰略目標應該是在一定時期內成長為可與大型跨國公司相抗衡的現代種子企業。”
針對當前種子企業研發能力弱的情況,陶承光分析說,現階段大多數種子企業在短期內還不能實現獨立品種創新,這些種子企業就必須走聯合或兼并、整合資源的道路,建立從資源到品種的育種創新鏈。鼓勵種子企業廣泛采用企業競合戰略,鼓勵企業兼并重組,促進區域性龍頭企業發展。
鼓勵科技資源向種子企業流動,并且支持企業建立育種基地,這一系列政策必將促進我國種子企業競爭能力的提升。
科技創新 育繁推一體化
北京金色農華種業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繁育、生產、加工、推廣為一體的大型種業科技企業。近10年來,該公司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為11.7%,這一數字與國際種業十強研發投資強度相持平。大力度研發投入會不會對企業發展造成負擔?該公司總裁李紹明說,“在研發上的投入是值得的,研發育種能力是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萬向德農不斷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優勢制種區域建立了穩定的生產基地25萬余畝,同5萬余戶基地農民以合同方式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幫助制種農戶增收9000萬元以上。
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說,未來我國種子企業競爭將逐步轉移到自主研發能力上來。萬向德農目前已在全國不同生態區域建立8個育種研究中心、7個綜合試驗站,構建起規模化、程序化、信息化的育種體系,并且有一批自主選育的品種通過國家、省級審定。
目前,“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占種子市場的份額在逐步增加,已經占到了整個市場份額的近26%。按照“資格認證、定期復審、優進劣退”的原則,將擇優支持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成長性好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中央財政增加“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投入,支持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裝備和高端人才,并購優勢科研單位或種子企業,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發展壯大。
如今,一種產學研相結合的聯合育種模式已經形成。遼寧省農科院與東亞種業集團的聯盟、中國水稻研究所與合肥豐樂種業合作成立的“國豐雜交水稻研究開發中心”就采取了此種模式。雙方以協議的形式確定了價格補償標準和后續收益分配,還探索了企業買斷知識產權模式、特別許可使用模式和合作開發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政策扶持 種業未來會更好
促進我國現代種業的加快發展,必須推進“產學研聯合”和“育繁推一體化”。據介紹,中央財政將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為種子企業開辟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免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種子生產經營所得稅,在兼并重組方面給予稅收優惠;建立健全國家和省兩級種子儲備制度,鼓勵和引導相關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加大對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種子儲備給予補助。
發展現代種業,要加強種子工程建設。遼寧省種子管理局圍繞全局性、公益性、基礎性、關鍵性領域,加大投資力度,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種子工程項目。在遼西北、中部地區和海南形成相對集中、長期穩定的優勢種子基地,鼓勵種子企業通過與制種合作社聯合協作等方式建立種子基地。
發展現代種業,要加強種業服務平臺建設。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建立起了包括品種區試展示與示范體系、種子質量監督檢驗體系、種子標準化體系、種子產業信息服務體系四大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改善基地基礎設施條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技術先進的品種試驗能力。
發展現代種業,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江西省九江市種子管理局在鄉鎮農技隊伍中專門配備了種子協管員,及時提供基層種子信息,配合種子管理部門開展工作。全市建立區域安全性試驗示范核心區1000畝,將主推品種和風險提示品種信息登入九江市“村村通”電話號碼簿中,使全市所有農村用戶都能免費看到這些信息。
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種業將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打造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一個蓬勃發展的種業強國正在向我們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