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寧波晚報(寧波)
本報訊 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在食用秈米飯時,首先聞到的是一股清香,但是吃起來味道卻有點淡,而食用粳米飯時,香味雖然不濃但回味會有絲絲的甘甜味。其實,這僅是咱們老百姓在口感上的差別,而事實上,秈米跟粳米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互補。能不能將這兩種水稻進行雜交,將各自的優勢因素保留并使雜交后的后代能持續穩定?記者昨天最新了解到,由市農科院和市種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甬粳2號A及所配秈粳雜交晚稻新組合選育及產業化”項目獲得了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這個項目的成果,就是將秈稻和粳稻的優勢基因集合到了一起。
作為該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寧波市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向記者介紹說,秈稻跟粳稻的互補性還表現在很多方面。在生長差異方面,秈稻前期生長快,但后期的經濟系數低,“也就是說稻谷占整個稻草的比例低”,馬榮榮稱,但粳稻前期生產慢,但經濟系數卻要高不少;在對溫度的適應性上,秈稻耐高溫卻不耐低溫,而粳稻耐低溫卻不耐高溫;在抗病性上,秈稻的抗稻瘟病強于粳稻,但粳稻的抗白葉枯病又強于秈稻。“我們做的就是將分散在不同個體上的有利因素集中在同一個個體上,形成相對穩定的群體,供人類利用。”馬榮榮說,秈粳雜交稻就像一個混血兒,遺傳了父母的優勢基因,不僅有秈米的蓬松清香,又有粳米的柔滑微甘,而且雜交后的水稻氣株型結構還具備了超高產的支撐能力,產量提高非常明顯。
據介紹,目前該項目已經有甬優4號、甬優6號、甬優9號和甬優11號四個品種,以甬優6號為例,其最高畝產已經達到了834.6公斤,比普通晚稻每畝增產80公斤。
早在1988年,寧波市科技局就對“雜交稻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的利用”立項,在浙江省“8812”計劃項目及寧波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科技部農業成果轉化資金等多個項目的支持下,2005年,我市育成第一個秈粳雜交稻“甬優6號”,它在世界范圍內首次將秈米和粳米進行雜交。2009年12月24日舉行的第三方鑒定會上,由中國著名雜交水稻專家顏龍安領銜的專家組表示:利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其研究和生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記者了解到,目前這項雜交育種新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以甬優6號為例,其每公斤的售價為5元,而一般普通的粳米在3.6元到4.4元每公斤。市農科院通過聯合種子企業,開展合作育種、專業經營,在浙江、福建、江西、廣西等省市累計推廣應用367.69萬畝,增產稻谷2.94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3.79億元。
記者 徐文燕
(本文來源:寧波網-寧波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