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一粒種子可以擊垮一個產業,甚至危及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春耕之際看種子市場,“洋”種子對我國種業正帶來不小的沖擊:玉米種子不少是美國的,西紅柿多數是進口種子,長茄種子是國外品種,無刺小黃瓜絕大部分是“洋”種子,甚至花卉也多數姓“洋”……民盟省委在一份提案中說,不僅山西是這樣,放眼全國也是如此,蔬菜大縣壽光,“洋”種子占據了半壁江山,大棚種植的品種高達70%用進口種子;吉林玉米耕地一半用的是美國品種。
面對“洋”種子的全面滲透和壟斷,我省政協委員呼吁:過度使用進口種子會威脅農業安全,建議政府多措并舉發展民族種業,牢牢掌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洋”種子大舉進入,國內種業只有守勢
我國常年用種量在125億公斤左右,是跨國種業公司向往的市場。省政協委員姚建民說,自2000年起,國外種子企業就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外國種子憑著產量高、商品性好慢慢蠶食著種業市場,特別是利用“先免費、再提價”的營銷方式,成功控制蔬菜、花卉等小作物,目前,正向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他舉例說,美國某玉米品種2006年推廣面積僅26萬畝,2009年就迅猛增加到1900萬畝。
“洋”種子大舉入侵,國內種子市場失守難以避免。姚建民說,10年多的時間,“洋”種子已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種。此外,“洋”種子還全面進入大豆、玉米、小麥、花卉等領域,并逐漸形成壟斷之勢,國內種子面臨全線失守的險境。他笑著說,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上,美國、瑞士、以色列、德國等種業巨頭占據著主要展覽位置,而我國種子企業多數蝸居在一些邊角展位上。
過度依靠“洋”種子,潛在風險不可小覷
我國每年有125億公斤的種子需求量,但國內種業公司僅能滿足45億公斤的需求,每年還有80億公斤缺口。“洋”種子入境,一方面彌補了缺口,另一方面也因產量高、品質好,給農民帶來了不少實惠。但“洋”種子是雙刃劍,潛在風險不可小覷。姚建民說,中國種子被外國企業全部控制后,農業種子就沒有話語權,農業的“脖子”就會被人掐住。
如今,外資壟斷種子后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苦果”正逐步顯現。提案說,“洋”種子掌握了市場話語權,菜農們只能接受“一克種子一克金”的高價。以色列的番茄種子每克售價100元,某甜椒種子每克賣到180元,國外蔬菜種子售價比國內品種高出20%左右,但我們只能接受。
此外,外資在我國種業市場的不斷滲透,擠壓著民族種子企業的空間。一些具有種質資源、營銷網絡的優質民族種子企業紛紛被外資并購,中小民族種子企業面臨嚴重生存危機。姚建民說,外國種業巨頭擁有強大研發能力,進入中國市場后,高薪挖人控制了優秀人才。長此下去,外資公司會完全控制我國種業市場。
研發能力弱小,影響國內種業做大做強
種業市場缺口大,為什么國內種子企業吃不下這塊蛋糕?委員們分析說,外國種業的優勢,除了政府指導、嚴格的市場監管外,更多的是外國公司專業集中度高,育種、存儲、經營等環節分工協作,標準化運作。因此,全球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35%,而國內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市場份額比例僅為可憐的0.8%。相比國外種子公司,我國的種子企業處于“小、散、弱”狀態,沒有建立從研發、育種到生產、銷售、服務一整套產業體系,無力和跨國種業巨頭抗衡。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國內種業自主研發能力嚴重缺失。提案說,種子科技含量高,但我國多數種子企業自主研發實力弱。擁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大約有8700多家,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足100家,擁有科研能力的不到1.5%,科研經費平均投入不到銷售收入的1%,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而國外種子公司在科研和技術創新上投入重金,科研經費投入一般為年銷售額的10%左右。
國內種子企業也缺乏國外種子企業的銷售、服務能力。姚建民說,國內的種子產業,長期處于“一流種子、二流加工、三流包裝、四流價格”的狀態,再好的種子,價格只能比一些老品種略高而已。而國外種子都有高水平加工和包裝,種子要經過精選、分級、包衣、包裝,不少種子還論“粒”賣。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業整合重組
種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是糧食安全的保障。誰掌握了種子,誰就成為競爭的贏家。今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再次強化了種子在農業中的地位。這是國內種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種子企業如何做大做強?
省政協委員建議,政府要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建立統一的標準,扶持品質好、質量高的品種,淘汰沒有推廣價值、簡單模仿或同質化的品種,實現種業集約化、現代化、產業化發展。
支持種業整合重組,組建種業“航空母艦”應對挑戰。民建省委提案說,政府支持有實力的種子企業進行整合重組,扶持育種科技創新主體向大型種子企業轉移,鼓勵大型企業兼并。姚建民說,通過扶持和聯合,把分散的產業集中起來,把分散的市場統一起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規模效應,獲得行業整合利潤。
我省盡管是農業小省,但種業基礎不錯,發展種子產業應有所為。我省目前注冊資金在100萬元規模的種子企業134家,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上的種子企業有61家。全省制種面積約60萬畝,年產種子近2億公斤,是全國重要種子基地。
姚建民說,推進山西種業大發展,要立足省情,體現特色。首先要結合“十二五”規劃,制定全省種業發展規劃,明確種業發展方向。其次,推進種業并購、聯合重組,引導種子企業、農科院所密切協作,建立農科教、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第三,實施“種子環境”戰略,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放寬金融信貸支持,減免有關規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左上圖為我國著名育種專家仲濟學培育出的網紋甜瓜品種。
本報記者 趙向南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