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每出菇一批,稱為一潮,每潮菇成熟采收后至下一潮菇再次形成相隔的時間,稱為轉潮期。轉潮的原因是由于形成子實體的菌絲需要由生殖生長階段轉入營養生長階段,待環境等條件滿足時,再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生長階段,形成子實體。此時如果管理得當,可有效縮短栽培周期,減輕病蟲危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
采取以下對策,可使轉潮期縮短3~4天,出菇率達100%。具體方法如下:
當每潮菇采收完畢后,先將培養料表面的老菇、死菇殘體和老化菌皮清除干凈。菌皮較厚的板結培養料,要用較硬的鐵鉤在料面上輕抓幾下,噴適量的淘米水,然后覆膜進行轉潮。轉潮期間若發現培養料失水過多,可適量噴水或浸泡一次再覆膜。若出菇時用水過重,培養料含水量偏高,采收后應將菇床吹晾一天再覆膜。凡是有害蟲危害的,應在此時用藥,施藥后覆膜24小時再揭膜換氣,之后再覆膜養菌。如果無異常現象,就不要揭膜,應盡量滿足溫差5℃~7℃、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的生長環境要求,同時給予一定量的散射光。經過4~5天,原基便會大量出現。此時應揭開薄膜,進入下潮菇的正常出菇管理。 (張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