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網 作者:吳潔
新聞速讀 按全省的種植面積推算,滇型雜交粳稻去年在云南的產量將多養活近40萬人。
去年,一家名為禾撲的民營種子企業,在全省推廣種植了60萬畝滇型雜交粳稻,這意味著至少3000萬公斤糧食的增產。按一年人均口糧100公斤計算,等于可多養活30萬人。60萬畝只是禾撲在全省一年推廣滇型雜交粳稻的80%,如果按全省的種植面積推算,滇型雜交粳稻去年在云南的產量將多養活近40萬人。
還有90%以上增產空間
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對糧食的需求必然隨之增長,糧食安全是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開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尋找提高水稻生產水平新增長點,促進水稻總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滿足我國對糧食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意義。種業作為糧食生產的源頭產業,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僅僅意味著企業的業績,更關系到糧食的產量。
“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雜交秈稻的大面積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在雜交秈稻已較好推廣的情況下,推動糧食增產的空間更多會出現在有潛力的新品種中,滇型雜交水稻的空間和潛力都很大。”禾撲農業總經理和如鶴談到。
此前,滇型雜交粳稻的推廣一直是不被行業看好,但目前業界已有聲音認為,雜交粳稻會成為近期內糧食總產貢獻率最大的糧食作物。“從全國來看,雜交秈稻已占秈稻種植總面積的70%左右,而雜交粳稻僅占粳稻種植面積的3%左右,具有很大的空間。從云南來看,水稻雜交率6%,其中滇雜品種占80%,具有很好的推廣基礎。”和如鶴之所以將創業的重點放在滇雜粳稻上,正是看中了全省、乃至全國90%以上的空白。
據禾撲的測算,近3年來,滇雜粳稻的增產幅度均不低于10%。在文山、紅河、保山等地,增產最高的可達40%。按照畝產最低50公斤計算,云南推廣率達到50%的話,每年至少增產4億公斤。
民營種業擔起口糧重擔
隨著民營資本進入種子行業后,增加了市場競爭,使得種業的發展與生產的發展積極相關。企業尋求發展,必然帶動行業的整體繁榮。種業這一糧食生產源頭的產業的繁榮,將對糧食生產帶動起到積極的影響,禾撲滇型雜交粳稻推廣只不過是其中的案例之一。
據昆明市種子管理站得到的數據,目前全國共有大小種子企業8700多家。昆明市擁有工業注冊資本500萬以上種子企業36家,占全省同類企業91的近40%,注冊100萬的有39家種子經營備案戶645家。各類種子生產營銷企業每年向全市供應各類種子600多萬公斤。云南省使用的種子90%由民營種子企業提供。
記者吳潔 實習記者粱佳(昆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