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廣西無籽西瓜走上"星光大道","瓜王"講述背后故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1-09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687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兩個特別貢獻獎項目帶頭人(右為李文信)分別領取1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記者 農如松攝

廣西新聞網記者 陸月玲

    1月7日,無籽西瓜廣西三號、廣西五號再次隨“瓜王”李文信走上“星光大道”,摘取廣西科技獎最高獎---特別貢獻獎。這兩種無籽瓜可是科技界的得獎大戶:1998年和2004年分別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它們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頻頻成為科技“明星”的?記者采訪了“瓜王”李文信,聽他將幕后故事娓娓道來。

    千里挑一尋“瓜母”

    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無籽西瓜受到座果率低、種子發芽率低、制種采種量低等瓶頸制約,很難推廣。廣西每年用8600元/公斤的高價進口約20公斤無籽西瓜種子,種出的瓜全出口東南亞。許多百姓對無籽西瓜是只聞其名,不見其影,更無法一飽口福。

    1977年大學畢業的李文信,分配到廣西農科院。他在老師的鼓勵下,決定在無籽西瓜領域一試身手。

    一把鋤頭、一個簸箕、一間一平方米大小的土溫房……李文信帶著廣西農科院園藝所的西瓜研究組開始了漫長的科研探索之路。

    要想種出三倍體無籽西瓜,得先找到二倍體的“父親”,還有四倍體的“母親”。有籽西瓜都是二倍體,挑選相對簡單,但四倍體卻得之不易,得用化學藥物對二倍體進行誘變。

    僅誘變這一環節的研究就費了研究組不少功夫。藥水的濃度比例,點藥時的最佳氣溫、時間都得反復嘗試。一兩千株的瓜芽,必須每天早上9時在植株細胞分裂最旺盛時點藥水,連續點一個星期;點完藥水后,放在大田里種植,一株株觀察,只有葉片增厚、節間變短,莖桿粗、花變大等外觀性狀變異后才算誘變成功。回想當年的情景,李文信至今歷歷在目:“通常一兩千株只有一兩株誘變成功的,就像在大海里撈針。”

    頑童手里奪瓜子

    無籽瓜的“父母”找到后,還得對它們的性狀進行連續多年的觀察。

    上世紀七八十代,科研條件艱苦,經費少,研究組只有4個人,犁地、挑肥、割草……地里的活全得親力親為。他們每隔三天,開著手扶拖拉機,到衡陽路的一個牛欄刮牛糞,拉回來施肥。瓜熟了,他們又叫司機開著大卡車去銀嶺水庫區的山上割草蓋瓜,一去就一天,只好帶著兩斤米、一口鍋、醬、酒、鹽,到山上煮粥喝。幾個人割完約80多捆草,手全被草劃傷了……

    最令科研人員頭疼的是,當時瓜地旁沒有圍墻,附近學校里的一群頑皮孩子對成熟的西瓜“虎視眈眈”,科研人員白天干了一天活,夜里還得到地里守瓜。有一次,只育成3株苗,結了3個瓜,結果有兩個大瓜被偷了。于是,李文信等人找到了學校。所幸的是偷瓜的孩子覺得瓜很甜,想拿瓜子給家人種,瓜子沒扔完,留下17顆在抽屜里。這17顆瓜子讓李文信如獲至寶:“育苗要看它性狀是否穩定,得連續觀察幾年,如果找不回這些瓜子,觀察期斷檔,又得重來,浪費幾年時間。”

    有了前車之鑒,當另幾株苗結瓜時,科研人員在瓜地里布下“機關”,挖了坑,白天把瓜抱到坑外曬太陽,晚上,又把瓜放到坑里,蓋上木板,用草蓋好。如此重復,一連30多天。

    歷經6年潛心攻關,科研人員終于育成了廣西系列無籽西瓜,結束我國無籽西瓜沒有自育當家品種的歷史。

    “麻煩瓜”變“座上賓”

    本地無籽西瓜品種新鮮出爐,科研人員也總結出一套簡單易行的種植方法,可農民嫌麻煩,不敢貿然嘗試。

    無籽瓜的制種基地在梧州市藤縣,藤縣也成了李文信傳授技術的根據地,?江鎮、太平鎮、古龍鎮都是他常駐指導的無籽西瓜產區。他說:“當時交通非常不便,去一次得坐火車到貴縣(今貴港),跑一個小時到碼頭,才能趕上去藤縣的末班船。我得在?江鎮先下船,經常已是半夜兩三點。去多了,和旅館守夜的都熟了,半夜聽到我敲門都會開門。第二天一早,又得走15公里的路趕到和平鎮的產區。”當地農民在李文信手把手的傳授下,一畝地制出的種子產量由6.5公斤增加到了9.5公斤。廣西產的無籽瓜種子僅售300元/公斤,不到進口種子的零頭,不僅種源有了保證,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為了讓廣西各地瓜農及早種上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無籽瓜,科研人員開始到各地對農民展開“攻關”。

    1986年,李文信等人來到西瓜之鄉--南寧的蘇圩鎮,開辟無籽瓜在南寧的第一個陣地。農民不肯種,他們便找到了路邊的幾畝地自己種,把種子一顆顆咬開,用谷殼泡水催芽;發芽后又移到營養杯里育苗;開花后一株株授粉……他們的一舉一動成了周圍瓜農嘲笑的對象:“我們的瓜播種就能種了,你們的瓜怎么種得那么麻煩?”“你看,他們的西瓜是不孕的,還要人工配對……”

    那年恰逢西瓜枯萎病流行,許多有籽瓜還沒成熟就提前枯萎爛在了地里。但是李文信等人種的無籽瓜卻安然無恙,瓜大個圓,在路邊特別醒目,引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沒有籽的!”剖開瓜后更是讓群眾備感新鮮。

    無籽瓜一上市便受到熱捧。當時有籽瓜僅售0.3元~0.4元/公斤,但無籽瓜賣到了0.6元/公斤,還給果攤帶來不少回頭客。幾畝地的瓜很快賣完了,果攤老板便“逼”當地瓜農種無籽西瓜。瓜農也以種無籽瓜麻煩為由趁勢抬高收購價,每公斤可以多賺0.1元。有了買家,瓜農這才安心地跟科研人員學種無籽瓜,并將他們奉為座上賓。看到農民賣瓜賺了錢,科研人員才轉戰下一個“陣地”。

    “混血”瓜成大明星

    1988年,科研人員又組配出26個優秀的組合,種到大田里比較,廣西三號和廣西五號勝出。廣西五號有著當年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深綠色果皮,果實橢圓形、瓤色鮮紅、肉質細嫩爽口,而且皮質堅韌,耐貯運。最令科研人員欣慰的是,此瓜種子萌發力強,生長勢強,抗病耐濕及耐高溫,極少發生早衰死藤現象,座瓜穩定,果形整齊一致,比廣西一號、二號產量高出2/3。

    而花皮的廣西三號是多國“混血兒”。“母親”的基因來自非洲的兩個白皮和淺綠皮西瓜。而父親“桂選5號”是由美國“糖嬰”、日本“旭都系”和“太陽”雜交選育而成。它聚合了多個優良基因,不僅早熟、多抗、易座果、品質優、耐貯運、外觀美等,而且基因互補性強,放在任何地區種植波動都不大,適應性強,產量穩定。

    有了種植經驗,廣西五號和廣西三號一誕生,科研人員還來不及宣傳,農民就自己找上門來要種子,它們很快在全國遍地開花,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目前,消費者在市場上看到的黑皮、花皮無籽瓜雖然名目不同,但基本是這兩位明星及它們的“兄弟姐妹”。

    截至2009年,廣西五號和廣西三號,已在全國19個省(市)累計推廣面積近350萬畝,累計總產量900多萬噸,累計總效益超過90億元,出口創匯1454萬美元,成為全國無籽西瓜新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推廣時間最長、經濟效益最高的品種。它們不僅成為廣西和全國無籽西瓜主產區主栽和出口創匯的主要品種,并使廣西一躍成為我國的無籽西瓜大省。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