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廣播網
中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每年的秋冬季節是炒貨業的產銷旺季,葵花籽更是年節里最受消費者歡迎的休閑食品。但一份來自中國堅果炒貨協會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底,美國葵花籽已經占到我國食用葵花籽種植面積的50%,今年更是達到60%” 。這是繼大豆、玉米后,我國又一個生存空間被洋品種嚴重擠占的農產品。我國的種子產業為何頻頻遭到擠占?種子產業被擠占將造成怎樣的后果?請聽中央臺記者汪群均、安徽臺記者羅曼、巴彥淖爾臺記者圖亞的報道。
秋季開始的每個傍晚,是北京真武廟二條街邊一個炒貨攤生意最好的時候。攤主年紀不大,善談。他說他那最受歡迎的是炒原味瓜子。這么個小攤,僅葵花籽一天就能賣出100多斤。 沒有誰會在意,自己買的瓜子是美國種還是中國種。攤主也只知道進的原料內蒙產的最好。
但記者近日從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堅果炒貨專業委員會得到的一份材料顯示,美國葵花籽正在給我國的堅果炒貨行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擾與憂慮。
在這份呈報給農業部種植業司的材料中介紹:
自2002年以來,以美國葵花籽(簡稱美葵)為主的雜交葵花籽,以其高量產、外型美觀而受到國內葵農的青睞,不到十年時間己迅速替代了國產葵花籽常規品種,到今年已經占食葵總種植面積的60%。
堅果炒貨協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將給我國特色農業及向日葵種子行業帶來巨大隱患及威脅,后果十分嚴重。 只是,除了專業協會和專家,種植戶和炒貨企業并不知道或在意這份隱患。
內蒙古巴彥淖爾狼山鎮70歲的陳虎旦種了一輩子的葵花。2002年美葵剛出現時,他并不稀罕那洋玩意,但看著換了種的鄰居種的美葵產量那么高,扛不住也換了種子,今年更是把40畝地全種了美葵。
陳虎旦:我今年葵花種的“5009”,就上了(畝均)752(斤)了,基本葵花就斷住(趕上)小麥的產量了,你看厲害不厲害,我今年70了,聽也沒聽說過葵花能上(畝均)700-800(斤)這個樣子。
老陳所在的巴彥淖爾市地處河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向日葵種植基地,今年總產的6億公斤葵花籽80%是“畝產高、皮色美觀”的美葵。
炒貨企業看中的正是美葵的品相,有大小兩千多家炒貨企業的安徽省, 60%的企業選擇的原料是美葵。安徽省真心食品2010年葵花籽原料需求近一億公斤,該公司采購部王經理直言,選擇美葵就是看中它量大,外形好。
王經理:美葵量大,量是一個方面,籽,包括口感,美觀各方面,還有一個價格方面,采購肯定是一個綜合的比較,東西擺起來就比你好看,大小均勻。
至此,像大豆、玉米一樣,美葵毫無懸念的掌控了我國食葵雜交種子市場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這次跨國種子公司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任張永健介紹,在剛進入的時候,為了讓農民認可和接受外來的新品種,財力雄厚的跨國種子公司會給足農民甜頭:
張永健:因為他經濟實力比較雄厚,所以他采取的方法比如先將種子免費,或者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給農民,種子本身的價格優勢,所以農民開始愿意種他這個,農民在種植的時候,他不會關心這種子是哪來的,是洋種子還是國產的,它更關心的是它的經濟性能性價比怎么樣,他的投入會不會得到更多的收益,經過幾年農民就形成了種植的習慣,就愿意種他這個,就不去選擇或使用國產的種子。形成依賴以后,進口的這些洋種子在逐步逐步的提價。 此時,種慣了洋品種的農民會發現,洋種子的價格也開始瘋漲了。已經習慣了種美葵的陳虎旦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明年的美葵種子價格,這兩年它漲的實在太離譜了:
陳虎旦:現在農民主要是承受不起種子吧,去年的“135”是五十來塊錢,今年一下就長成二百多塊錢。但是長成二百,也得咬住牙種。
糧食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資源,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種業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但自2000年《種子法》頒布之后,中國種業開始了市場化進程。由于國內種子企業規模較小,難與大型外企抗衡,造成跨國公司大量涌入。
這些外資企業除了嚴重擠壓國內種子企業的生存空間,更加緊在國內進行研發布局。今年7月,有媒體報道稱外國公司已控制中國市場70%的種子來源。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已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隨后迅速擴張至糧油領域。大豆、玉米紛紛淪陷,美國先鋒公司的“先玉335”玉米更僅用3年時間就迅速成為中國第三大玉米品種。
有專家擔心, 如果我國種業市場由“洋品種”占據主導地位,將會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很大隱患。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任張永健:
實際上現在洋種子大面積、全面地占領我國的種子市場,我想可能最大的問題還不在于產業利潤被侵蝕了。特別是我們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如果農業被人家捏住喉嚨,這個產業的風險會加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