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民網(北京)
要看到問題的兩面性
山東省壽光市農業局 范立國
我國加入WTO后,逐步開放了種子市場。目前壽光市已有先正達、紐內姆、威馬、安莎、海澤拉、瑞克斯旺、澤文、德瑞特、圣尼斯等多家國外企業在壽光建立了試驗站、科研基地或設立了辦事機構;國外種子企業進入中國,利用其先進的育種手段、精良的加工手段及嫻熟的商業操作手段,慢慢滲透到中國種子市場并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優勢,使我國種子企業及本土種子面臨嚴峻挑戰。
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國外進口種子其優良的產品特性,在一定時期內為我們實現優質農業提供了品種保障,在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的一線生產者認識到優良品種的優越性,在品種改良上逐漸由被動變為主動。一線種植者對優良新品種的追求,促使其服務商(種子經銷商)也逐漸將目光轉向優質種子的挖掘與遴選,使整個行業水平得到提升。國外優質種質資源的進入及種子經營者對優質種子的不斷追求,給新品種研究機構提供了全新的育種思路及相對超前的育種方向。
同時,嚴酷的市場競爭也讓我們認識到了改革種業體制的緊迫性和提高我國種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壯大民族種業,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牌,提高與國外企業的抗衡能力,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種業安全。
警惕育種資源外流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岳德榮
外資壟斷種業,將會形成我國作物育種資源向外資企業的單向流動局面。由于歷史原因,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選育大都在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進行。外資進入中國種業一般是設立若干研發中心和育種站,這些研發機構由于其研發條件和人員待遇優越,會吸引我國優秀的科研人員進入這些外資機構。人員流出必然伴隨著育種材料等資源的外流,使我國的育種創新從整體上陷入困境。一旦形成外資壟斷種業后,我國種子行業的科技進步也會受到制約,不排除農民還將被迫接受高價種子的可能性。
從美國先鋒公司在吉林玉米種子市場中的表現看,外資壟斷我國種業不是不可能的。該公司某品種2007年在吉林省玉米種子市場上市,至今僅過去四年,其在吉林省的市場份額已達70%以上。農作物品種培育種子是企業的“生命線”,同時也是一項投入大、風險高的科技創新活動。
近年來我國正在鼓勵和支持本土企業加快新品種研發。促進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新格局的形成,從而實現種業科學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建設種業“國家隊”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副教授 周 立
在農業與食品領域產業鏈上,有兩個環節是瓶頸:一是種子研發,二是標準化加工與銷售。控制了這兩個環節,就控制了價格和質量標準,形成寡頭壟斷。跨國糧商通過對這兩個瓶頸的控制,已經主導了產業鏈,并做到了“三個全”:全球化經營、全環節利潤和全市場覆蓋。
全球化經營,是指跨國糧商已經實現了產業鏈和公司發展戰略的全球布局,這使得其成本全球最低,價格或利潤全球最高。
全環節利潤,是指跨國糧商的業務貫穿了整個產業鏈,并采用參股、控股、聯盟、上下游整合等諸多方式,控制了從研發到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從而實施產業鏈競爭戰略。
全市場覆蓋,就是指跨國糧商不僅做糧食,做種子,還參與到農產品(15.52,-0.24,-1.52%)與食品的加工領域;不僅做現貨,還做期貨;不僅做農產品,還做工業品,做金融投資,做地產投資。全市場覆蓋降低了風險,并實現了戰略呼應。
在種業發展這樣的基礎性、公益性、長期性、知識產權專用性和戰略性領域,必須有一個高效的集成平臺,才能應對跨國糧商的強大挑戰。發揮國家集中體制優勢,建設中國種業的國家隊,可能是一個最優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