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在經過數年努力之后,轉基因水稻、玉米終于拿到了屬于自己的“綠卡”。最近,農業部給轉基因水稻、玉米頒發了生物安全證書,這意味著幾年后轉基因水稻在中國將可能實現商業化種植。
根據農業部生物安全網公布的審核信息,此次獲準的轉基因水稻、玉米分別是華中農業大學申報的轉抗蟲基因水稻“華恢1號”、“Bt汕優63”和中國農科院申報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安全證書的有限期均為2009年8月17日至2014年8月17日。兩個產品分別限在湖北省和山東省生產應用。
此前,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主席Clive James博士曾表示,中國政府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將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決策。然而,對于是否應該發展轉基因水稻,以及轉基因水稻能否大力推動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問題仍存在質疑。
安全問題仍存爭議
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是經過嚴格的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等5個階段,歷經10年的安全評價,并經過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審定通過而獲得的。
“這兩種水稻品種能夠高效專一控制導致水稻減產的主要害蟲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新品種可以大幅度降低殺蟲劑用量,節約水電生產成本,減少污染。而這是通過2003年到2004年開展的生產性試驗證實的。”華中農業大學新聞中心相關發言人余順華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郵件采訪時表示。
余順華表示,上述兩種轉基因水稻品種使用的是專一高效殺蟲Bt蛋白,而在人類腸道上是沒有這種蛋白質的結合點的,因此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
然而,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存在風險,而且轉基因食品可能引發相關環境生態問題。以江蘇生產的轉基因棉花為例,實踐證明,聲稱可以抗蟲害、提高產量的轉基因棉花,反而滋生出更新的害蟲,用藥量不減反增。
“我們反對轉基因進入食物鏈,反對轉基因商品化。”方立鋒說。
產業化路途遙遠
安全證書的獲得,是任何一個種子品種進入商業化種植的重要步驟。此次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糧食作物頒發生物安全證書,轉基因水稻將有望在若干年后實現產業化。
然而,轉基因水稻品種進入產業化種植的周期有多長,還不得而知。余順華表示,品種的產業化還需要后續的一系列工作才能實現,比如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種子經營許可證的審核發放等,而這些都是由國家法定機構按照法定程序來獨立審核的。
“發放轉基因作物安全證書,意味著該項技術和產品即將在中國進入產業化運行階段,同時給西方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打開了大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張世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相關的種子產業基礎薄弱,國際競爭力低下,就此國情而言,現在批準轉基因作物恐怕為時尚早。
張世煌說,眼下,中國農業種子產業的資本分散,研發、生產和市場開發的實力都很弱,種子產業和常規育種技術的競爭力都嫌不足,無論是種子產業還是轉基因技術本身,都還沒有形成和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相適應的完整技術鏈條。
方立鋒說,轉基因水稻還涉及多項國外專利,這將會對國家的糧食主權帶來威脅。此外,轉基因大米的出口可能會面臨嚴格的審查。
理性對待轉基因
“在種子產業基礎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對轉基因技術寄予過高的希望,常規育種技術無疑仍然是推動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的根本和核心。”作為玉米育種方面的專家,張世煌告訴記者,他非常支持農作物轉基因技術研發。然而,目前的基礎產業還不具備承接轉基因甚至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的能力。
他表示希望人們能夠理性對待轉基因技術,把轉基因技術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補充手段和儲備技術。
“人類不應該過多依靠轉基因技術。”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農業和氣候變化研究項目負責人Katherine Bass博士接受記者郵件采訪時表示,“要滿足全球的糧食需求,應該利用現有的科技來提高傳統作物的產量,減少收獲后的浪費,改進農業生產。”
對于有關部門發放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安全證書引發的爭議和擔心,張世煌博士認為,這反映出我們在相關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尚不夠健全。他呼吁人們能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在進行技術決策時,要深入考慮其是否最終能讓我們的產業受益,這就需要聽取各領域專家的意見,吸引決策者、經濟學家、科研人員及其他相關群體共同參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