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通過不斷加強種子市場監管、強化質量監督、提高服務職能、實施項目帶動等措施,使全省種子生產、經營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良種擴繁和推廣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種子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大宗農作物良種繁育向優勢區域集中的格局初步形成,種子生產加工能力明顯增強。
當前我省已形成了以河西走廊為主的全國最大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以中南部為主的馬鈴薯種薯繁殖基地,以臨夏、天祝為主的雜交油菜種子生產基地,以河西走廊和中部沿黃灌區為主的全國最大的啤酒大麥種子生產基地和花卉、蔬菜、牧草種子生產基地。全省小麥原(良)種生產面積穩定在了100萬畝左右;玉米種子生產由1996年的7萬多畝發展到了2009年的130多萬畝,生產種子約5.5億公斤,占到了全國玉米用種量的50%左右;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基地66萬畝,年產種8億多公斤;蔬菜、花卉種子生產面積15萬畝,年產種300萬公斤;雜交油菜和啤酒大麥種子年生產面積分別達到了5萬畝和10萬畝。近年全省通過實施種子質檢中心、原種場、儲備庫、良繁基地、區試站、品種改良中心等42個種子工程項目,引導省內種子企業建成了大型種子加工中心116個、成套種子加工生產線75條、種子烘干線98條,使全省種子年加工能力達到了7億公斤以上。目前,我省有種子生產經營企業390家,其中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企業121家,外商投資型合資種子企業3家。全國種業50強中,從事雜交玉米和蔬菜花卉制種的企業全部落戶我省。
(二)全省種子管理體系和隊伍基本建成,種子執法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種子管理體制改革,使我省基本建成了省、市、縣三級種子管理機構和體系格局。省級、14個市(州)、81個農業縣(區)各自成立了獨立的種子管理站(局),全省96個種子管理機構中全額撥款事業單位85個,參照公務員管理單位5個,基本做到了獨立機構、獨立法人、獨立編制。全省現有各級種子管理人員1566名,其中持證執法人員715人,占種子管理機構總人數的46%。種子管理體系和隊伍建設,提高了全省種子管理和行政執法保障能力,有力保證了種子管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種子技術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健全,種子質量水平不斷提高。
近年,我省先后制定提出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種子質量、種薯病毒檢測、農作物品種特征特性、品種區域試驗及種子包裝、標簽、貯藏等方面的地方標準185個,發布了《甘肅省農作物種子生產示范合同》,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種子技術標準體系。種子企業按照相關標準進行生產、檢驗、加工、包裝和經營,種子管理部門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品種、質量、市場等管理,使種子質量水平大幅度提高。2009年農業部組織的國家種子質量監督抽查中我省雜交玉米種子合格率達到了100%。
(四)外資制種企業聚集河西,發展迅猛,種業競爭加劇。
近年,美國杜邦先鋒、美國孟山都、法國利馬格蘭及德國KWS等四家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種子企業通過設立合資公司、委托制種等方式落戶甘肅,在我省河西走廊從事葵花、蔬菜、玉米和甜菜等種子的生產。外資企業憑借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和雄厚資金,在種子生產加工等方面顯現出了很強的競爭力。2009年國外種子公司以合資生產和委托制種等方式在我省安排落實雜交玉米種子生產11萬畝,占到全省雜交玉米制種面積的8.5%,呈逐年快速增長趨勢。2009年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在我省的制種面積較2003年設立之初8年間增長了16.5倍,敦煌先鋒良種有限公司制種面積較2007年設立之初3年間增長了3.5倍。外資公司的迅猛發展,使2009年我省蔬菜花卉對外制種面積達到了4.5萬畝以上,占到了蔬菜花卉制種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外資種業公司競爭我省制種業市場,給我省本土企業和國內制種業造成了巨大壓力,使我省種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五)種子市場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生產環境日益優化。
過去一年,在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省、市種子管理部門通過開展種子生產、經營專項治理活動,縣級種子管理機構通過積極與地方工商、公安、質監等部門配合開展聯合執法,對生產銷售假劣種子、品種侵權、不履行合同等違法行為進行了堅決打擊和依法查處。在種子案件定性和處理等工作中,各級種子管理部門發揮專業執法技術優勢,通過田間現場鑒定、室內檢測品種真實性鑒定等工作,為各類種子案件的定性和處理提供了有力依據和技術支持,保護了農民利益,樹立了種子專業執法的權威。一年來查處種子案件38起,挽回經濟損失5000多萬元,有力優化了生產環境,維護了種子生產和經營各項工作的正常秩序。(甘肅省種子管理總站種業發展科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