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制圖:楊佳
■行業透視
“目前,我省注冊的種子企業有400多家,但是具有研發能力的種子企業不到20家,并且多數只有一兩個人從事育種,具有團隊研發力量的企業寥寥無幾。”在日前召開的廣東省種子協會成立大會上有關專家直陳廣東種業的尷尬現狀。
事實上,廣東種子企業的尷尬只是國內種子企業現狀的一個縮影。去年11月25日在廣州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種業峰會上,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平指出,國內的種子企業都普遍存在‘雜、多、亂、小、散’的現狀,綜合實力差。我國8000多家種子企業,沒有一家市場份額達市場總量的5%,前2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如一個美國孟山都(世界四大糧商之一)。
去年11月底在廣州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上,孟山都、先正達、巴斯夫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占據著主要展覽位置,顯示出外資進入中國種業市場步伐加快。
專家指出,如果不能盡快發展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種業企業,中國的種子市場最后可能被若干家大型跨國種業公司所主宰。
現狀??
國內種子企業普遍弱小
“洋種子”占據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市場份額
據了解,目前全國共注冊種子企業8000多家,有效經營區域為全國的育繁加銷一體化的大型種業不足80家,擁有自主品種權的企業也僅100余家,而經營不再分裝種子的私營代銷店高達10萬家。2006年,我國前10大企業的銷售總額為48億元,僅相當于全球十強種子企業銷售額的6%。
一方面是國內的種子企業普遍弱小,另一方面外國的種子企業卻紛紛加速在中國種子市場的布陣。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常年用種量為300億公斤,價值達5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占國內市場。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孟山都、法國利馬格蘭、瑞士先正達等陸續在東部地區設立辦事處。由于種子對當地氣候、土壤有一定適應性,外資種業加緊實施管理人員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1998年以色列海澤拉種子公司、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在山東壽光建立實驗站,試驗、培育蔬菜新品種。
2000年我國頒布了《種子法》,國內種子市場,特別是蔬菜、花卉市場對外資全面開放,蓄勢已久的國外大公司如美國圣尼斯、瑞士先正達、法國利馬格蘭、以色列海澤拉、泰國正大、荷蘭比久、荷蘭瑞克斯旺、荷蘭安莎等迅速在中國注冊公司。目前,全國持有效證照的外資企業已有49家,包括獨資、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等各種類型,主要從事蔬菜和花卉業務。
國外公司憑借其先進的科技,雄厚的資金,豐富的國際市場運作經驗大舉進軍中國種子市場,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已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
業界聲音??外資企業在國內種子市場步步擴張
業界擔憂國家農業安全受到威脅
在“試水”中國種子市場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資種子開始由蔬菜、花卉向我國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擴張速度明顯加快。
近年來,美國先鋒公司在大田作物種子市場上的擴張最受矚目,該公司研發的“先玉335”2006年推廣面積僅26萬畝,2009年迅猛增加到1900多萬畝,幾乎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種面積的10%。據業內人士介紹,繼“先玉335”后,先鋒公司還計劃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品種,預計將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業內人士表示,國外品種影響大、推廣速度快,現已在我國東北等玉米主產區基本完成了布局。
據業內人士介紹,除已進入我國種業的49家外資企業外,孟山都、拜耳等跨國集團正加緊與國內企業商談合作事宜。在水稻制種方面,一些國外公司在水稻主產區與有實力的科研單位合作,開展水稻育種研究,意圖采取迂回戰術,涉足我國水稻種子市場。
對于外資企業在國內種子市場的步步擴張,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外資進入可以提高我國種子行業的競爭意識,盡快與國際接軌。同時,外資給中國市場帶來了優質的種子資源,也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據省農業廳的調查,羅定市羅平鎮新村就因為種植了高產、優質、抗病、銷價高的進口GL-5朝天椒,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辣椒致富村。
但是另一方面,外資壟斷蔬菜種子后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苦果”已逐步顯現,業界普遍擔心,一旦外資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威脅。
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市場管理科科長李小寧表示,目前,無論是廣東還是全國,種子企業的實力與孟山都、先正達等跨國種子巨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種子市場全面對外資開放,外國企業全面掌控國內的種子市場不是不可能的。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李小寧指出,種子是一種特殊商品,事關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如果種子市場被外國企業控制,那么相當于中國農業的“脖子”被人家掐住。以阿根廷和巴西為例,近年來,美國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在這兩個國家被大量種植,至2002年,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已經占據了阿根廷大豆種植面積的99%,掌控了該地的大豆種子市場。這兩個國家所要付出的代價是,農業發展上受制于人并且農民要以更高價格去購買外國的種子。
有關專家表示,目前,外國種子企業的涌入對我國農業產業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我們帶來高產優質的農產品,也增大了技術所有者對農業生產的控制權。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缺少前瞻性意識,極有可能在農業發展上受制于人。
反思??
完善種子產業發展機制是關鍵
可考慮將種業提升到國家產業振興戰略高度
反思??
完善種子產業發展機制是關鍵
可考慮將種業提升到國家產業振興戰略高度
對于一些發達國家的優良種子正在慢慢敲開中國大門的現狀,有著“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表示,中國種業不應懼怕國外種子的競爭,更不應該固步自封,我們應該一邊引進一邊跟上。袁隆平表示,國外的一些優良種子確實不錯,比國內市場種子要好,因為收成高,農民也愿意種。因此,在目前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國內種業不能消極被動控制引進的數量,而應該不斷提升種子的創新能力,跟上先進種業技術的步伐。關鍵是要通過引進、合作來實現自主技術的提升,進而研發出更多的優秀植物新品種。
“中國的種業也有一些優勢。”袁隆平指出,比如,美國去年有500多萬畝雜交稻,產量要比當地品種增加20%?25%,這就是中國雜交稻向國際市場邁進的表現,加強與國外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擴大我國優勢品種的市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國內企業吸收外國的現金技術,進一步做強做大。
但是,有關專家也指出,目前,國內上萬家種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難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子企業,如果跨國公司大量涌入,將嚴重擠壓了國內種子企業的生存空間。因此,一方面應該循序漸進地開放國內種子市場,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有緊迫感,扶持國內種子企業做強做大。
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市場管理科科長李小寧表示,目前,國內的種子企業普遍比較弱小,這與我們種子產業發展的起步較晚有關,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們的種子產業發展機制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目前,我們的很多種子研發企業都是科研單位辦的公司,這些企業并沒有完全按照市場的機制來運作,在利潤分配機制、公司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許多不符合市場機制的地方。又比如,現在我們的種子資源基本上為科研單位所有,民營企業很難通過正規的渠道獲取種子資源來進行研發,這就嚴重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相關的政策也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們對種子企業的所得稅是實行減免的政策,一些較富裕的地區實行了“免”,一些較窮的地區則實行了“減”,導致越窮的地方,企業的負擔越重。據了解,目前我國在種子企業上征收的所得稅每年大約10億元,有關專家認為,這可能還抵不上征收成本,今后可以考慮把種子企業的所得稅完全免掉。
李小寧認為,今后我們應該完善相關的發展機制,加強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子企業。比如,我們可以考慮將種業提升到國家的產業振興戰略高度,并把龍頭企業作為國家種業振興戰略的核心載體。據了解,近年來,發達國家普遍將種業提升到戰略高度,進行培育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的世界性糧食危機爆發之后,糧食安全受到全球重視。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步實施農業產業化、全球化的戰略,并以種子產業的發展和種子產品的輸出為重點,加速推動農作物種子的生物技術研究,實現種業的全球領先。目前,美國仍非常重視種業的發展,當下全球種業市場約270億美元,僅美國種業市場就占據了120億美元。
另一方面,應該協調公共投資和私人投入科研育種的關系。專家指出,提升種業創新能力需要加大國家投入,完善國家投資機制。在公共經費投入方向上,對于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突出科研院所主體地位;對于應用性研究和競爭性研究,逐步加大企業的參與度,加快技術產業化,不斷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南方日報記者陳清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