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育種專家、洛陽農科院院長張燦軍在試驗田工作。
剛剛過去的2009年,對于河南和中國是一個有著特殊記憶的年份:去年,河南小麥生產遭遇50年來罕見旱災,但是,有“中國糧倉”之稱的河南小麥總產仍然達到613億斤。這其中,小麥抗旱良種的科技支撐作用功不可沒!在河南1億畝耕地中,丘陵旱地面積約占五分之二,能在嚴重干旱年份取得小麥豐收,不能不提起選育抗旱穩產的洛旱系列小麥的育種專家、洛陽農科院領軍人物張燦軍院長。該院剛傳來選育的5個小麥新品種同時通過國審的重大喜訊,其中有張燦軍院長主持選育的3個國審旱地品種:洛旱9號、洛旱11、洛旱13。為解密“洛陽模式”,本報“全國小麥看河南”欄目組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張燦軍院長。
10多個小麥良種:只為抗旱高產
在詳細對話張燦軍院長之前,記者就知道洛陽農科院在旱地小麥新品種選育及育種方法創新方面在國內外久負盛名,是國家旱地小麥區試的主持單位和小麥、旱稻抗旱性鑒定的定點單位,卻不知張燦軍院長就是河南省旱地、國家黃淮冬麥區旱地小麥區試與生產試驗主持專家及河南省重大攻關課題“旱地小麥新品種選育”項目主持人。征得張燦軍院長同意,本報首次對外公開了“洛陽模式”一些鮮為人知的科研秘密。在育種策略上,以培育水旱兼用的半冬性品種(系)為主,抗旱性、適應性與豐產性并重,滿足了旱地小麥生產在不同環境下的要求。在抗旱小麥品種形態研究方面,他提出了以“株高剛性度”和“粒庫彈性度”的評價指標,21世紀初育成了我國首個國審矮稈抗旱小麥新品種洛旱2號(成為多年來河南及黃淮旱地小麥區試對照品種);選育出抗旱節水的國審洛旱6號,成功解決了抗旱與高產相矛盾的問題。2008年6月,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嵩縣閻莊50畝洛旱6號示范田進行了現場實打驗收,畝產高達607.40公斤,創我國旱地小麥高產新紀錄。張燦軍院長近30年來先后主持和參與選育出10余個抗旱節水高產新品種:1980年代育出河南第一個通過省級審定的抗旱小麥品種豫麥8號,后續還有豫麥38、豫麥48號、洛旱6號、洛旱7號(2009年被確定為黃淮旱肥地冬小麥區和旱地小麥區試對照品種)、洛旱8號、洛旱9號、洛旱11、洛旱13、洛麥21號、洛麥22號、洛麥23號、洛麥24號等,為我省旱地小麥良種的更新換代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成果和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2億畝,創經濟效益15億余元。豫西地區“十年九旱”“七山二塬一分川”,自古以來“靠天吃飯”。從“靠天吃飯”到“靠‘種’豐收”的歷史轉變被1985年調到當時洛陽農科所的“年輕書生”張燦軍實現了。
20多項創新:樹立旱地小麥標桿
去年深受旱災危害的廣大農戶都有疑問:為啥有的品種在干旱條件下卻表現出抗旱抗逆性強的優勢,照樣豐收?這歸功于為抗旱奪豐收保駕護航的洛旱系列、洛麥系列小麥品種。在張燦軍的艱苦努力和帶動下,該院形成了系統的“洛陽模式”,在國內率先提出了一套旱地小麥育種新方法??水旱協調選擇混合法,解決了旱地小麥品種抗旱不高產的問題,近年被國內10余家小麥育種單位引用或借鑒。為準確快速地鑒定出小麥品種 (系)的抗旱性,張燦軍在1980年代初建造了國內第一座人工活動干旱棚。他參與制定的 《小麥抗旱性鑒定評價技術規程》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行業推薦性標準,成為“全國旱地小麥標桿性標準”。他先后在國家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承擔國際合作及國家、省、市科研項目10余項,取得20多項成果。張燦軍在旱作農業、旱地小麥育種栽培研究及小麥、水稻抗旱性鑒定等方面有較大影響和較高知名度。洛陽市委宣傳部推薦他入選了 “2008河南年度三農新聞人物50強”。
30載癡心攻堅:攀登科技高峰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科技大發展的30年,是張燦軍在洛陽山區癡心旱地育種的30年。為尋找具有抗旱基因的遠源種質材料,他走遍了全國幾大小麥種植區。他常年往返國內丘陵旱塬,為了引進國外小麥新種質資源,他還先后赴南斯拉夫、墨西哥等國進行實地考察,引進小麥新種質資源上千個,為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中高水肥地超高產育種方面也有較快進展,曾選育出洛太911、洛麥1號等高產品種。去年,他又成功選育出超級國審洛麥21號、洛麥23號。經專家實打驗收,百畝示范田洛麥21號畝產高達712.8公斤,刷新了河南百畝高產新紀錄。張燦軍院長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指導下完成的《小麥冬春性鑒定研究》研究生論文填補了我國研究的一項空白,對品種審定中進行冬春性小麥鑒定和在種植時選擇適宜區域品種、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具有重要價值。經常有同行驚嘆“洛陽農科院比我們省級農科院還有實力”,但面對榮譽和成績,張燦軍從不滿足和懈怠。他常鼓勵青年科技人員讀在職研究生,為青年科技人員出國培訓和參加學術會議創造條件。在院長張燦軍的指導下,該院的小麥研究開發中心在高海濤主任、吳少輝副主任的帶領下,發展較快,尤其在2009年取得了同年通過5個國審小麥品種的科研碩果!本報后續將以《解密河南農業科技創新“洛陽模式”系列報道之三》對該中心進行追蹤報道。(來源:河南科技報 本報記者 李江武/文 通訊員 高海濤/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