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作者:姚潤豐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喻樹迅博士29日介紹,2009年,中國農科院棉花所累計培育適合不同區域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棉花新品種17個,其中通過國家審定6個,省級審定11個;培育參加國家或省級區試的新品系80個;創制新材料319份。
他說,今年棉花所重點解決了產量、質量和效益不協調問題,大面積提高棉花單產、改善品質和提高植棉效益。在20個綜合試驗站區域內開展高產示范和高產創建活動工作,示范種植1000畝。在江西省九江市創下長江流域棉區百畝棉花種植籽棉畝產超千斤的最新記錄。形成20個區域大面積高產種植技術模式;培訓區域內主產縣的農技人員5000人,并提供給"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和棉農協會。
在基礎性工作方面,建立不同植棉區棉花長勢數據庫,累計入庫數據40萬個;建立不同植棉區氣候指標數據庫,累計入庫數據100多萬個;建立新疆棉田土壤質量檔案和缺素狀況數據庫;完善了江蘇省主要產棉縣的棉田檔案;建立長江流域品種信息數據庫;完成化控和密度互作下棉花結構功能虛擬模型的建立--形成界面良好的數字化、可視化棉花作物生長系統。建立棉花病害(枯萎病、黃萎病、苗病、鈴疫病等)、蟲害(棉鈴蟲、棉蚜、棉葉螨、棉盲蝽和煙粉虱等)和草害(主要危害性雜草)害種類和各區域發生情況檔案、主要農藥企業和農藥產品檔案。
在前瞻性研究方面,針對我國棉花需要進一步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同時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開展棉花產業發展的儲備性、跟蹤性和前沿性研究。開展棉花超高產育種,培育超高產棉花品種中棉所63和贛雜棉1號等,創建百畝超千斤棉示范點,創制抗(耐)逆境基礎材料102份,研究棉花抗黃萎病的遠緣雜交和轉基因改良技術,獲得抗病水平達到抗性的轉基因材料11份,高抗棉花枯萎病、高抗黃萎病新種質2份,抗蟲抗除草劑新種質5份,優質新種質2份。研究氣候變化對北緯40°棉花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進行鹽堿地咸水安全高效灌溉的探索性試驗研究,濱海鹽土棉田棉花水鹽無損實時監測技術研究。制定我國棉花產業技術發展規劃。建立棉花產業國內外市場信息動態變化數據庫,對全國7個棉花主產省1500戶棉農問卷調查,對目前我國農戶從事棉花生產以及市場行為做了深入分析。
在體系運行機制的創新和學風建設情況方面,棉花產業體系通過設立首席科學家和6個功能研究室及綜合試驗站,開展研究工作。主要以棉花生產應用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法,切實解決各大棉區的生產問題。
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上獲得了創新。該體系首次將全國棉花研發、推廣和生產有機結合,以生產應用為主要目的,倡導運用多種新技術、新方法,擴寬研究領域,開展應用型研究,初步實現新品種、配套技術、產業化技術相結合的生產模式,提高了國家政策的響應力度和咨詢力度,促進我國棉花產業的良性發展。
在學風建設方面,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以促進棉花生產和服務棉農為基本原則,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注重團結協作、求真務實,學術氛圍濃厚。在棉花產業體系項目的支持下,進行棉花產業發展建設,為我國棉花產業建立和培養了一支國內棉花育種、推廣、產業、經濟研究隊伍,以及政策咨詢人才隊伍。吸納構建了全國24個棉花生態試驗站、26名從事棉花研究工作的崗位科學家,涵蓋了我國幾乎所有從事棉花育種、栽培、植保、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和權威,為我國棉花產業的全面、穩定發展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