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董峻
外資種業進入中國市場的話題近期備受關注。孟山都、先鋒、拜耳等國際種業巨頭紛紛涉足國內市場,有人驚呼:“狼來了”,認為“中國種業正在遭受滅頂之危”。但也有一種聲音認為,國內種業需要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管理理念,這不僅有助于國內種業快速發展,也會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強農產品供應能力。
“洋種子”獨領風騷,幾家歡樂幾家愁
陜西渭南市三張鄉薛家村農民王占和今年種了5畝玉米。夏天持續的陰雨天氣曾經讓他非常擔心收成,但收獲時他樂不可支――畝產959斤,比村里其他人家要多打200來斤!主要原因,是他用了“先玉335”這個新品種。
這個“洋種子”是美國杜邦集團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花了20多年時間,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培育的。其獨到之處在于:依據田間種植密度按粒包裝、單粒點播,耐旱耐鹽堿,籽粒重、水分少,產量高,因此受到農民廣泛歡迎。
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劉石算過一筆賬:“先玉335”在國內種植面積已達1900萬畝,按每畝平均增產170斤計,實際帶來增產32.3億斤。如果按市場平均售價每斤0.62元計,因種植這個品種玉米給農民帶來的增收額達12億元。
由于“先玉335”出芽率接近100%,能夠做到一穴一粒,大大節約了制種所耗耕地、人工和資金成本。我國每年用于玉米制種的土地面積為350萬至400萬畝,如果全面實現單粒播種,制種面積可至少縮減200萬畝;每畝耕地制種成本約為1500元,實現單粒播種后可減少制種成本30億元;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約3.7億畝,保守估計間苗用人工為每畝10元,至少可節約35億元以上。
根據記者調查,目前在水稻、小麥、玉米這三大糧食作物中,玉米種業面臨的外資競爭壓力最大。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說,我國種業起步晚,基礎弱,雖然擁有本土化的資源、市場、價格和人才優勢,但跨國公司依靠強大的研發實力、雄厚的資金優勢、人才優勢,成熟的市場運作技巧和先進的企業管理能力,已對我國種業構成競爭壓力。
同時,外資種子公司也豐富了我國的種質資源,更新了育種理念,給國內種業帶來了服務、質量、誠信、競爭、品牌和人才意識,刺激了我國育種技術的發展。例如,近年來普遍應用“洋種子”的蔬菜產業發展迅速、大量出口,給菜農帶來了較大效益。
研發能力差是制約種業發展的根本
在國際種業巨頭雄厚的資金、技術背景和先進的管理運作理念面前,國內的種子企業顯得“弱不禁風”。據農業部統計,目前全國持證種子企業多達8700家左右,注冊資本在3000萬元以上的只有200多家。與種業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種子企業“多、小、散”,自身積累少,實力普遍較弱。
有業內人士對此認為,在這種極度分散的產業格局下,要追求產業現代化、生產效率的提升,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在競爭環境中與跨國公司全面抗衡,無疑是“超現實主義”的美好愿望。
“把國內種業目前相對落后狀態冠以‘民族種業’而‘保護’起來,避免競爭,無視下游產業發展和農民利益,是典型的概念濫用和誤導。”劉石說,“種子產業與種植業是農業產業鏈上兩個息息相關但又不同的環節。國內種業產值與下游種植業產值相比只有大約5%。為保護這5%的產業利益而不惜犧牲農業發展速度和效率,得不償失。”
一些農業科技人員認為,我國種業雖然還沒有到“滅頂之危”的地步,但的確已經到了要“捏把汗”的時候了。其主要原因,是企業研發能力差。據調查,在8700多家種子企業中,育繁推銷一體化企業僅有95家,大部分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88%的品種出自科研單位。而美國的科研院校僅作基礎性研究,95%的品種出自種子企業,企業工廠化式育種大大提高了育種水平和效率。
張世煌說,即使有研發能力的企業也投入不足。大多數企業都“只買不研”,有些甚至只向研究機構買新品種審定的批號,投入市場的卻是傳統而可靠的品種。對于已具備商業化育種基本條件的農作物,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僅為2%至3%,而跨國公司一般科研投入占銷售額的10%左右。
“與狼共舞”更有益于種業健康發展
我國科研單位每年選育出大量的組合(品種),但其遺傳背景相似,同質化品種多,個性化品種少,最終的結果就是品種壽命短。農業部有關人士對此評價說,育種科研單位多以出論文、出品種為目的,追求短平快,而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與改良等基礎性研究卻很少開展,造成每年有上千個品種參加區試。
其重要原因是,一個新品種從研發到市場化的周期長達10年以上,而目前國家的項目管理方式多以3年、最多5年為周期,而且缺乏對前期基礎研發的投入,這樣的投入和考核機制違背了科學常識,也不利于種業技術進步。
農業科研機構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商業利益相混淆,則是一只阻礙種業科技進步“看不見的手”。據中國農科院農經所調查,目前全國450多家科研院所創辦了3000多家種子公司。科研單位利用國家投資選育出品種后,要么自己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種子企業數量增加;要么高價轉讓給一家甚至多家企業,致使企業獲得品種具有不確定性,影響了企業發展的后勁,難以持續發展。
為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等部分專家提出,根據我國國情和體制現實,建議聯合國內優勢科研單位和優勢種子企業,按照種業生產的相互關系在種業的上中下游形成鏈條,上游以整合優勢科研單位力量為主,中游以整合國家和省級種子企業力量為主,下游以整合主產縣的經銷商和基層推廣隊伍為主。上游進行種質創新和品種培育,然后交給中游進行種子生產后再由下游進行市場銷售網絡與售后服務,相互之間進行明確的分工協作。
資源整合的重點是協調相關方的利益問題。張世煌說,我國種子市場有著巨大的利益空間,多年來的激烈市場競爭的結果形成了育種單位、企業、經銷商、個人等多方利益。應當從高層謀劃,做好國家利益與這些利益關系的有效協調,真正促進科技人員分流,糾正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些業內人士還提出,應當考慮如何從國家長久利益出發,積極扶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把有關部門各自主管的種子研發、轉化、產業化項目進行集中投入,形成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目前的各自為戰、分散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