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11月27日發布消息稱,中國農業部生物安全委員會的兩位成員告訴路透,該委員會已為抗蟲轉基因水稻發放了生物安全證書,這標志著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水稻的國家。11月29日,在廣東省舉辦的中國作物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一位研究員證實了這個消息。這或會為其他主要水稻出產國采用這種極富爭議的技術鋪平道路。(《農資導報》,12月4日)
點評:特別蹊蹺的是,這條新聞首先由路透社發布,然后由中國科研人員證實,最后才由農業部官員出來羞羞答答地承認?據悉,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是8月發放的,就是說8月之前農業部安委會已經討論通過:但在10月份安委會公布的名單上并沒有登錄轉基因水稻,直到外國人向世界公布之后,12月1日“悄然”出現在農安會公布的43個品種之末。
迄今為止,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這是一個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命題。因此,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允許把作為主食的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加拿大反對種植轉因小麥,墨西哥反對種轉基因玉米。連轉基因技術相對發達的美國,培育的轉基因小麥、轉基因玉米和轉基因大豆都是向國外出口的。而常年以稻米為主食的中國,科學家卻運用著外人的基因努力地以自己民族作為試驗品!
據報道,中國正在研發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種涉及多項國外專利。這些涉外專利的轉基因技術用于科學研究無可非議,一旦商業化,就會被索要高昂專利費,這無疑為我國的糧食主權埋下了“定時炸彈”。他們可能從轉基因水稻商業化中獲取功利和商機,想必有難言之隱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王國”,全國有65%以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中國科學家用傳統育種技術培育出許多高產水稻品種,2007年產稻米1.86億噸,大部分為國內消費,還有一定數量出口。中國沒有必要率先去種植轉基因水稻。
特別指出,轉基因技術僅僅是常規育種的一種補充手段,新培育品種依然要適應并為之營造的復雜的生態環境,還有相當一部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復種、耕作、施肥、灌溉、育秧、密植等栽培技術以提高水稻產量。
科學發展對人類未來的影響,需要公眾的理解、討論和參與。讓公眾享有知情權。特別是讓居弱勢地位的普通消費者從對于轉基因水稻的陌生、漠視和不理解獲取知情權。這也是有關部門關心人人、人人關心的科普行動,喚醒民眾的科學意識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