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09年全國玉米遺傳育種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觀摩會在南寧召開。來自中國玉米界最權威的專家戴景瑞院士和榮廷昭院士、美國、越南等地的外國專家學者,以及國內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玉米科研、教學單位的420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共同探討熱帶亞熱帶玉米的改良與利用。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發展前途的谷物之一,以其種植面積廣、總產量高、產業鏈長、國際貿易量大而堪稱世界第一大糧食資源。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也是玉米消費大國,常年播種面積在3.75億畝左右,產量在1.2億噸左右,分別占糧食播種面積的22%和產量的25%。玉米在廣西農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廣西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目前,廣西仍有900多萬人以玉米為主糧。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呈現出南增北減的態勢,產量穩中有升,消費結構逐漸由過去的口糧消費向飼料、工業加工為主的多方向、多領域、多層次消費轉變。而雜交種的應用、品種更新、栽培技術的提高和生產條件的改善,是我國玉米生產發展很快的重要推手。但目前,我國還存在專用玉米品種少、品種結構不合理、玉米單產偏低等問題。在廣西,由于玉米單產很低,自給率不足50%,呈現結構性缺糧的狀況。當前,我國玉米單產徘徊不前,重要的技術原因是遺傳基礎狹窄和種質資源匱乏、品種抗逆性和品種改良與技術創新沒有大的突破。為此,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玉米遺傳育種種質擴增、改良與創新、玉米遺傳育種新技術新體系、分子育種的設計與成效、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手段在玉米遺傳育種中的應用等內容進行深入研討與交流。會上還展示全國玉米專業產業最新遺傳育種成果,參加展示的新品種達146個。(摘自《廣西日報》 實習生/梁燕 陳云霞 記者/陳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