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一粒種子播撒一生---記登海種業董事長李登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10-04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364
 

  李登海男,漢族,194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研究員,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獲得國家星火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農業英才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等23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獲得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青年科技先鋒等榮譽稱號。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
    李登海從1970年開始從事農業科研工作,近40年來,他和他的團隊先后選育了40多個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選育出較好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100多個,連續7次創造和刷新了我國夏玉米的高產記錄,2次創造和刷新了世界夏玉米的高產記錄。選育的玉米品種中有50個品種通過國家級和省級審定,29個品種已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他創立的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各地設立了800多個示范點。據農業部統計,“八五”、“九五”期間,李登海選育的“掖單”、“登海”系列玉米雜交種在全國累計推廣8.8億畝,最大年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以上。
  為實現青年時期夢想,他四十個春秋汗灑玉米地
  李登海從事玉米科研的不竭動力源于兩件事。一件事是:在他小的時候,由于村里土地瘠薄,生產條件差,糧食產量低,生活非常困難。特別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吃過樹皮、樹葉、野菜、水草、玉米穗軸、地瓜藤等,挨餓的滋味在他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另一件事是:1972年,他從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育種專家方正老師那兒獲得一份《1970年我國農業專家赴美農業考察報告》,報告中介紹了美國農民華萊士創建雜交玉米產業的先鋒種子公司,并提到美國的玉米最高產量每畝達到1250公斤。而當時我國的玉米產量每畝只有100~150公斤,兩國玉米產量的強烈反差,讓李登海震驚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成了李登海人生的奮斗目標和理想追求。
  從1972年到1979年的8年時間里,他們選用了國內100多個優良雜交種,累計種植了140多塊1.1畝以上的夏玉米高產地塊,畝產先后突破了600公斤、650公斤。
  1979年之前的玉米高產攻關研究,選用的都是平展型雜交玉米品種,經過多年的實踐,李登海逐步認識到平展型雜交玉米在突破了650公斤后很難再創高產,就決定不再使用。在1979年的夏播高產田中,利用1978年冬在海南繁育配制的107×黃早4緊湊型雜交種,也就是掖單2號,一舉突破700公斤,經專家驗收達到776.9公斤,這一科研成果轟動了全國。從此,李登海開始踏上了利用緊湊型玉米雜交種進行玉米高產攻關的新歷程。
  對于李登海來說,1989年和2005年是不平凡的兩年。
  1989年,由農業部全國玉米專家顧問組專家驗收,緊湊型、中矮稈、高抗倒伏的大穗型、高粒重玉米高產新品種---掖單13號創造了畝產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2005年,利用種質資源創新育成的緊湊型超級玉米新品種“登海超試1號”以畝產1402.86公斤的成績,再次改寫了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
  對于育種人來說,他們一年只有一次寶貴的進行高產攻關、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機會,為此,李登海付出了40年艱辛的努力。40年來,他幾乎沒有歇過一個節假日,他天天都在和時間賽跑。從1977年開始,他每年的夏季在山東育種,每年的冬季再到海南加代一次,至今已在海南度過了32個冬季,也在海南度過了32個春節。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李登海率領遠離家鄉的育種人,面向北方,高唱著《三百六十五里路》,為家鄉和親人祝福。
  由于長期在地里搞科研,承受高溫高濕,長時間站著授粉,使他經歷了5次痔瘡手術。在海南育種基地,為了保護好玉米育種材料,在玉米將要收獲時,他們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地里看護,蚊子咬就在頭上和腳上套上麻袋;為防止牛吃,他們上山砍木柴編籬笆做圍欄,經常被螞蟻咬、被荊棘劃破衣服和皮膚。
  玉米成了李登海永遠放不下的牽掛。幾十年來,他已養成一種習慣,幾乎每天都要到玉米地里轉一轉。外出回來,先看的是玉米地,有時晚上回來,打著手電也要先到玉米地里看看。李登海說,那里有農業高產的希望,有我的夢想。
  為了實現青年時期的夢想,40年來,李登海及其團隊成員不間斷地進行玉米高產攻關,促進了我國雜交玉米高產栽培研究水平的提高,實現了我國雜交玉米育種從平展型品種向緊湊型高產品種選育的歷史性轉變,成功開辟了中國玉米高產之路。
  為探索玉米種業出路,他自主創新實行產業化
    要實現玉米增產,必須實行產業化發展。玉米高產攻關的成功,只是整個玉米高產道路的起步。有了高產品種以后,怎樣才能讓這些品種盡快轉化成現實的產量、變成農民實實在在的收入?怎樣才能讓玉米高產攻關長期持續地發展下去?從事農業科研多年,李登海發現一個現象:搞科研的不搞推廣、搞推廣的不搞生產、搞生產的不搞銷售、搞銷售的不管科研。這種體制嚴重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研發、轉化與推廣。
  1985年3月,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這一決定為李登海指明了方向。他認識到,玉米高產是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才是出路。同年,他自籌資金2萬元,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從事玉米育種與高產攻關研究的產業化民營試驗站---山東省掖縣后鄧農業試驗站。這樣,由幾個農民組成的“科技個體戶”,歷史性地站在了市場的最前沿,成為創新、創業和競爭的主體,走出了種子產業化的第一步。1998年,山東登海種業集團公司正式成立。
  改革開放和種業體制改革為登海種業公司與世界接軌、走出國門、引進新技術提供了契機。1996年,美國先鋒公司把進軍中國市場的合作目標鎖定為登海種業公司。經過長達6年的談判,2002年12月,登海種業公司與世界種業巨頭先鋒種子公司合資成立了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
  在與美國先鋒公司合資談判中,李登海一直堅持企業必須由中方控股,談判歷時6年,最終登海種業公司控股51%。這是美國先鋒種業公司第一次由他人控股的合作經歷。2002年,李登海訪問美國先鋒公司時,對方以升起五星紅旗的規格接待了他。李登海說:“這是對自己30余年在玉米科研奮斗成果的認可,更是一個世界玉米強國對中國種業的尊重。”
  2005年4月18日,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個由幾位農民創辦的企業從此走進了國內資本市場。目前,登海種業市值達到47億元,固定資產已達到3.9億元,凈資產9.7億元,職工人數近千人,推廣銷售網絡遍布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被評為國家首批、農業首家創新型企業,也是種子行業中惟一一家國家創新型企業。
  經過24年的創業、發展,登海種業公司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玉米育種、生產加工和推廣的產業化道路。憑借優良、高產的玉米品種,從根本上確立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憑借著“育、繁、推、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企業把這種核心競爭優勢轉化成了市場份額,加快了良種推廣步伐,形成了現實的糧食生產能力;憑借著強大的產業實力又“反哺”種子科研,以雄厚的資金支持自主研發,實現了科研、經營、推廣的良性循環,加快了科研成果的研發與轉化速度。
  從最先成立玉米試驗站到改制成股份公司,再到公司上市,無論企業發展到什么階段,李登海始終堅持一個目標:發展中國民族種業,讓國家糧食安全得保障,讓廣大農民得實惠。幾十年來,他們無償將試驗示范種子發送給了全國幾百個科研單位,將自己選育的“478”等30多個自交系提供給了國內許多育種專家。他們安排300多名專業人員,在全國各地設立了800多個示范點,實行講座、栽培、管理、觀摩和種子征訂等全程示范服務。先后投資2億元,在寧夏、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建立了玉米制種基地、生產基地和加工中心,在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建立了營銷網點1萬多個,直接為國家創造社會效益1000多億元。
  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他老驥伏櫪規劃人生路
    在很多人眼里,李登海是一個成功人士。其實,他成功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科技工作者,在他身上永遠保留著中國農民那種堅韌不服輸的精神、面對困難勇于挑戰的精神、認準目標執著追求的精神。從平展型玉米到緊湊型玉米再到緊湊型超級玉米,在玉米育種領域,李登海永不滿足,還在為實現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不懈地追求著。
  李登海說,在農業科研上,沒有說空話能辦大事業的。在玉米科研方面,付出了更為艱辛的勞動,經受了更多的磨難,才換來了今天的科研成果。
  在別人看來,李登海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也是“億萬富翁”。其實,他只是公司的一位“打工者”,是一個地地道道在玉米地里打工的“長工”。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創新卻是無限的。繼續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育出更多更好的緊湊型高產玉米新品種,不斷發展壯大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振興中國民族種業,這是李登海的畢生追求。人的一生,聽黨的話沒錯,搞科研沒錯,為國家和人民多做貢獻永遠沒有錯。
  2007年5月,共青團中央在舉辦“我與祖國共奮進”中國青年群英會活動時,李登海留下一句話:“我的前半生,我所選育的高產品種累計為國家增產糧食1000億公斤;我的后半生,我要用超級玉米爭取再為國家增產糧食1000億公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做出應有的貢獻。”
  為了實現青年時期的夢想,李登海奮斗了40年;為了兌現中年時的諾言,李登海將在祖國的大地上留下更深更遠的足跡…… (農民日報 程秀芬)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