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榜樣一面旗幟。執著追求、矢志報國的科學家李登海,用真情和愛心撐起了幸福天空的好軍嫂吳新芬,扎根荒漠建設油田的青年榜樣秦文貴,愛民如子的太行山區“村官”吳金印……21名“雙百”人物和全國道德模范代表會聚鄭州,在第六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上激起了陣陣漣漪。
在中國只有3只股票是以個人名字命名的:1994年上市的蘭生股份,2000年以袁隆平命名的隆平高科,再就是2005年以李登海命名的登海種業。在資本市場衡量出的身價,他的紙上財富超過袁隆平,已成為我國科學家首富。
9月22日上午,記者找到了在房間休息的李登海,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地道的山東口音,一眼看上去就是典型的北方農村漢子。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而李登海被稱為“中國雜交 玉米之父”,他們合稱為“南袁北李”。由于一向低調,李登海似乎少為人知,但提起他培育的“掖單”系列高產 玉米種子,卻是家喻戶曉。
雖然剛到鄭州一天,但他也沒閑著,在河南朋友的帶領下,準備下午就趕赴鄭州的 玉米地看看,了解中原地區 玉米的培育和種植情況。
1972年,李登海開始走上了 玉米高產攻關道路。1978年深秋,他背著 玉米種子來到了海南三亞,從此30多年間,他就像候鳥一樣往返于山東半島和海南島之間,有人將他稱之為“現代夸父追日”。
從1972年開始至今,李登海實現了 玉米單產從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世界 玉米目前有兩個高產紀錄:一是美國人保持的世界春 玉米高產紀錄,另一個就是李登海保持的世界夏 玉米高產紀錄。最多的時候,中國土地上每3棵 玉米里,就有一棵是“登海造”。
對于未來的打算,李登海說:“要以只爭朝夕的速度培育出更多超級 玉米新品種,我打算再用15年,讓超級 玉米為國家再增產1000億公斤。”
吳金印:我就是個普通的鄉村干部
在第六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上,一名頭戴老式綠軍帽的老人在會場格外引人關注,會議結束后,還不時有參會人員與他合影留念。這位老人就是有名的衛輝市唐莊鎮黨委書記吳金印。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干部,做的都是為咱老百姓謀幸福的事情。”這樣一句話,已經成為吳金印關心群眾的心聲。記者了解到,吳金印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職務,就是新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在做官,就要做一名普普通通、毫無官架的官。”吳金印說,只有做關心人民、愛人民的干部,才能對得起身上的擔子。“關心人民、愛人民,就是愛國的一種表現。”
魏青剛:社會就是這樣一個你幫我、我幫你的大集體
“我只是一個在外打工的河南人,別人需要幫助時,我就盡力去幫助了。”面對記者的采訪,樸實的河南小伙魏青剛對于“見義勇為好青年”這樣的稱號,回答是如此的坦誠。“你去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社會就是這樣一個你幫我、我幫你的大集體。”
21名道德楷模感動鄭州
許昌好軍嫂吳新芬的經歷就講述著一個關于愛與守望的故事。吳新芬認為,家庭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家庭好了,整個社會就自然和諧了。“國家給我評為道德模范,我覺得我沒有做什么,大的事情我也不會做,我就是想照顧好他。”“如果要從大的方面講,愛國要從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家人開始。”吳新芬說話很樸實。
周國允:我身上的性格是咱們河南給的
提起周國允這個名字,有人可能不清楚,但是說起小湯山非典醫院、中華世紀壇、國家大劇院、首都機場航站樓、國家體育館以及鳥巢等聞名世界的建筑,都有他的建筑隊伍作為主力參與建設。“我把質量與信譽看得比生命還重,在家代表著個人,對外咱代表的就是河南,跟咱打交道的人,沒有說咱河南人差的,而我身上的性格也是咱們河南給的。”周國允對記者說。
秦文貴:我們現在需要這種鐵人精神
秦文貴曾被稱為“新時代的石油鐵人”。“我們現在需要這種‘鐵人精神’,就是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秦文貴說,新時代的青年人應該更具有這樣的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奉獻,只有這樣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成績。來源:鄭州晚報 晚報記者 孫娟 李萌/文 馬健/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