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飯”字拆開,無“食”則“反”;“飽”字,“包”而有“食”。如今,中國人能夠普遍吃飽飯,應該說:一靠鄧小平,一包就靈,土地承包到戶干勁大;二靠袁隆平,種子創新,雜交稻種產量高。 
    筆者從農半個世紀,研究水稻良種40余年,親歷了這個巨變。從上世紀50年代整理農家品種起步,60年代水稻高稈改矮稈,70年代常規稻改雜交水稻,90年代以來的超級稻研究與應用,這三次水稻育種的突破,終于使中國自產糧食基本保證了口糧供應。這條中國“稻路”充分顯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威力。 
    建國初期的福建,百廢待興,經濟落后。1957年,本人從龍巖農校畢業后,分配到閩中尤溪山區工作,親身經歷了尤溪人民三次歷史性變革:從解放初期的“糠菜半年糧”,到60年代的“地瓜米加糙米飯”,解決人民大面積饑餓的問題;70年代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接著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土地承包,解決了溫飽問題。      
   改革開放前“地瓜加米飯”
    1949年,尤溪人口14萬,糧食總產量只有3.5萬噸,其中稻谷產量3.3萬噸,單產僅74公斤,人均225公斤,種田的人吃不飽,農民“糠菜半年糧,松明當燈照,火籠當棉襖”,生活貧窮潦倒。通過整理農家品種、高稈改矮稈,實現了株型育種的突破,我省先后選育推廣矮腳白米仔、陸財號、矮腳南特號、珍汕97、紅410等矮稈良種,加上農村合作化運動,發揮集體的優越性,推進“三改三擴大”的“科學種田”,我省糧食單產由解放初期的三四百斤,提高到60年代的畝產五六百斤。 
    但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浮夸風盛行,割資本主義的“尾巴”,狠抓階級斗爭,敵我矛盾擴大化,嚴重挫傷科技人(ren)員創造性和農(nong)民的生產積極性。正所謂(wei)“老(lao)吃大鍋(guo)飯,干(gan)飯變稀飯,誰也(ye)不想干(gan),隊長年年換”,由于生產水(shui)平(ping)低下(xia),直到改(gai)革(ge)開放前,尤(you)溪人(ren)仍(reng)過著“地瓜(gua)加米(mi)飯”的生活(huo)。      
    雜交稻奇跡:缺糧縣成了賣糧縣      
    1973年,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首的科學家,挑戰“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的經典遺傳學理論。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協作攻關,于1976年率先在世界實現了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并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取得了由常規稻到雜交水稻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突破。雜交水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獲1981年國家特等發明獎。 
     雜交水稻選育成功并大面積應用于生產,使我國糧食生產來了個大飛躍,我省糧食生產從“跨綱要”到“超千斤”。到1998年,尤溪縣糧食總產22.49萬噸,是1949年的6.4倍,人口增加到42萬,水稻畝產達427公斤,人均占有稻谷427公斤,不但解決了溫飽,每年還賣余糧2.5萬噸,成為全國、全省的商品糧基地縣。      
    超級稻破解“四大難題”    
    進入80年代后,全世界常規稻、雜交稻產量均徘徊不前。1981年,日本最早提出水稻超高產育種。1994年,國際水稻研究所育成“新株型稻”,“超級稻”研究引起世界各產稻國的極大關注。 
    袁隆平針對我國雜交水稻從品種間雜交到秈粳亞種間雜交轉型育種突破中遇到的生育期偏長、結實率偏低、充實度差、容易早衰等“四大難題”,倡導“中國超級稻育種”戰略。1996年農業部組織實施這一科技項目。1997年4月,“中國超級稻”專家委員會成立,同時召開了項目評審會議,之后,超級稻寫入了中共中央一號文件。 
    超級稻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從而大幅度提高稻谷產量。自1998年以來,農業部確認了69個超級稻品種,這些新品種、新組合百畝片單產均達700-800公斤的潛力。據統計,“十一五”以來,經農業部確認的超級稻品種推廣面積累計達到2.19億,其中2008年全國超級稻品種推廣面積8342萬畝,占全國水稻面積的19.2%,較2005年增加4505萬畝。2008年,農業部確認的61個超級稻品種示范推廣項目區平均畝產583.3公斤。 
    科技偉力:用種小省成為全國育種大省      
    福建人均耕地面積全國最少,是用種小省,但卻是育種大省。雜交稻育種、制種、栽培領域多項世界紀錄都是“閩人創造”。 
    中科院院士謝華安(當時在三明市農科所)20多趟赴海南島育種,1981年選育出了優質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汕優63,到1990年種植面積突破1億畝,1983年至今已在全國累計推廣10億畝,增產稻谷700多億公斤,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達1100多億元,創中國水稻組合推廣面積最大、使用年限最長、增產稻谷最多、社會效益最高的奇跡,被育種界公認為“雜交稻皇冠”,被譽為“明星稻”,此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后,謝華安又不斷突破水稻育種研究疆界。他主持選育的Ⅱ優明86、Ⅱ優航1號、Ⅱ優航2號、特優航1號4個組合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在云南永勝濤源鄉、尤溪縣西城麻洋村等地試種,多次打破世界水稻單產新紀錄。2007年,謝華安選育的II優航2號,創造超級再生稻全年雙季平均單產1517.91公斤的高產紀錄。 
    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地處偏遠的管前鎮,卻在世界雜交水稻的大舞臺頻頻出彩,取得雜交水稻不割葉超高產制種配套新技術和超高產雜交稻選育及光身雜交稻研究三項國際領先成果。本人主持選育的Ⅱ優6號、Ⅱ優28、Ⅱ優4886三個品種,于2004、2005、2006年在云南省永勝縣濤源鄉超高產水稻科技示范場,連續三年現場驗收1畝以上,創單產1219.9公斤、1229.97公斤、1279.7公斤的水稻世界單產新紀錄。2007年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和“連續最多年培育高產水稻的人”稱號,2008年再獲“第十屆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項目獎”等吉尼斯“三大獎”,奪得稻田奧運會的“三連冠”,是我國水稻育種界唯一享此殊榮的水稻育種科技工作者。 
    從1991年起,謝華安選育的汕優63、Ⅱ優明86、Ⅱ優航1號和三明市農科所選育的Ⅱ優1273等品種9年刷新再生稻世界單產紀錄。福建農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張書標博士選育的嘉糯Ⅰ優6號于2008年在云南永勝濤源現場驗收1.12 畝,創單產1111.02公斤世界糯稻單產紀錄。 
    改革開放30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把現代良種科技工程作為發展農業生產主要工作來抓。我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間,建立了48個新選育雜交稻新組合和水稻新品種重點示范基地,從1991年到1998年示范推廣面積6953.36萬畝,增產糧食約達350萬噸,對解決“汕優63”隨著使用年限增長出現“抗性減弱,優勢降低”和早秈稻“不高不優”的接班問題起了很大作用,保證了我省糧食生產穩產高產。 
    福建人在雜交稻制種環節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先后主持承擔了福建省科技廳下達的《雜交水稻不割葉不剝苞高產制種新技術的研究》和《雜交稻超高產制種配套新技術研究》等科技攻關項目,采取超高產制種技術策略與化控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借助調花靈、花時劑、增產靈“三級火箭”威力,達到“不割葉,不剝苞,花期相遇,花時吻合,青秕谷少,省工節本,產量高,質量好”。制種畝產由原先30公斤(60斤),到現在實現大面積制種單產300公斤,最高制種單產451.46公斤,為世界制種單產之冠,“雜交水稻高產制種技術”獲省政府1988年糧食豐收獎二等獎;“雜交稻不割葉不剝苞超高產制種配套新技術”榮獲國家和福建省星火科技三、二等獎;以及榮獲1992年第二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獎,被海外專家學者譽為“東方制種魔術師”,破解了我國雜交水稻的制種難題。該成果被國家科委列為“八五”、“九五”重點科技推廣計劃,為“汕優63”大面積推廣應用插上了翅膀。 
    我國現有推廣應用的雜交水稻均為非光身型雜交稻,其葉片和內外穎殼均有茸毛,米質較差,收割脫粒時產生粉塵污染等問題,無法適應西方發達國家機械化生產要求。我利用美國光身稻(常規稻)搭橋,經過十多年艱苦攻關,于2003年和2007年創造特異種質資源,率先在我國和世界育成光身雜交稻及其配套親本,填補了世界雜交水稻在該領域的空白。“光身不育系光香A選育”和“光身不育系光香7A選育”科研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可望扭轉我國現有推廣應用的雜交稻均為非光身型單一局面,有利我國雜交稻在世界的推廣與應用。 
   《種子法》出臺之后,福建省推進種子經營機制改革,農業主管部門與種子經營部門政企分開,實現育、繁、加、推、銷一體化,并強化植物新品種保護,種子產業迅速發展。先后建立福建農嘉、福建閩豐、福建六三、福建東方、福建金山、福建福稻、福建超大、福建中閩廈等500萬元以上注冊資金現代種子科技企業10多家,60-70%的種子推廣省外。 
    針對人們對米質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向和應對糧食潛在危機的挑戰,省科技廳和省財政廳在2005年第一期投入1000萬元基礎上,2008年再設立“福建省糧食作物育種技術研究重大專項”,第二期又投入1200萬元資金,支持我省水稻育種攻關,并且滾動不封頂。讓國人吃飽吃好,我省育種科技工作者正在這些政策的激勵下,繼續耕耘在大地上。(三明日報) 
    (作者劉文炳 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研究員、教授、福建省水稻新品種選育示范基地主任、尤溪縣良種生化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