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 海墾九1號(原代號(hao)九三96-60454)
選育單位: 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農林處、黑龍江省九三科研所
品種來源:九三科研所小麥室1991年以九三86-19×九三87-9012為母本,克85-858為父本有性雜交,系譜選育而成。1992-1993年正季繁殖兩代,93年冬南繁基地增繁一代,94-95年又正季繁殖兩代,于96年繁殖第六代后決選,新品種代號為九三96-60454。
特征特性:
幼苗(miao):半(ban)直立,分蘗力較強(qiang),葉淺綠(lv)色(se)。
株高(gao):100厘米,稈強不倒。
穗:呈紡錘型,大穗多花,口松緊(jin)度適宜(yi),有(you)芒。
籽粒:紅色(se),成(cheng)熟落黃好,角質率90%以上,千粒重(zhong)(zhong)35g左(zuo)右(you),容重(zhong)(zhong)800g/l。
品(pin)質: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pin)質量監督(du)檢驗測試(shi)中心(哈爾濱)2000年1月檢驗結果報告:蛋白質14.75%,濕(shi)面(mian)筋38.8%,沉降值40.9~51.5ml,吸水(shui)率(lv)68.0%,面(mian)團(tuan)粉質儀形成時(shi)間3.8分鐘,穩定(ding)時(shi)間6.5分鐘,中筋小(xiao)麥。
生育(yu)期:生育(yu)日(ri)數在90天左右,屬中晚熟(shu)品種。
抗性:經黑(hei)龍江省(sheng)農科(ke)院植(zhi)保所和(he)沈陽農業大(da)學植(zhi)物免疫所病害鑒(jian)定,中抗根腐病,中抗赤(chi)霉病,對當前(qian)流行的稈(gan)銹菌小種21C3、34C2、34均表(biao)現(xian)免疫。前(qian)期抗旱,后期耐(nai)濕。
試驗情況: 2001年參(can)加呼盟(meng)小(xiao)麥區域試驗,平(ping)均產量259.5Kg,比對照龍麥26號(hao)的平(ping)均畝產241.10Kg增產18.4Kg,增幅7.63%。
2002年參加呼盟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產(chan)量276.9Kg,比對(dui)照(zhao)龍麥26號的平均畝產(chan)236.40Kg增產(chan)40.50Kg,增幅17.13%。
2002年參加呼盟小(xiao)麥生產(chan)(chan)試(shi)驗,平均產(chan)(chan)量232.8Kg,比對照龍麥26號的平均畝產(chan)(chan)209.10Kg增產(chan)(chan)23.70Kg,增幅11.30%。
栽培技術要點: 喜(xi)肥(fei)(fei)水(shui),公頃保苗600萬株(zhu)。每公頃施肥(fei)(fei)250~300Kg,N:P比為1:1配合(he)鉀肥(fei)(fei)每公頃30Kg,種肥(fei)(fei)與后期追肥(fei)(fei)相合(he)。
適應區域:適(shi)于內(nei)蒙古東部中等肥力(li)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