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和中國農業管理研究會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召開2025年生物育種科普協作網工作交流會。來自科研院所、高校、技術推廣單位、媒體和企業等成員單位代表齊聚一堂,共繪生物育種科普發展藍圖。
在經驗分享環節,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海關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和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從不同視角出發,圍繞科學傳播方式、科普內容展示、可視化探索等方面,分享了他們在科普工作方面的實踐和探索。相關分享聚焦科學與藝術融合,探索科普新實踐;依托水產產業聯盟和海關檢驗檢疫職能,利用虛擬仿真、VR等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特色科普活動;通過打造科普IP,融入生產生活等方式,提升科普的參與度與可及性,推動構建“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知識傳遞新范式。
在座談環節,與會代表們從管理者和實踐者的角度提出了科普工作新思路,為激發科普熱情、提升科普能力、促進科普合作帶來新見解。
會議還設置了現場觀摩環節,參會人員走進興安盟科右前旗“千萬工程示范村”——糧油作物單產提升科技示范園和第二積溫帶農業科技示范園,零距離觀摩了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成片種植的轉基因玉米、大豆,配套水肥一體化和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提質增產成效,讓大家切實感受到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強大賦能。代表們紛紛表示,產業化應用是生物育種科普的鮮活樣本,實打實的“田間教案”,比任何數據圖表都更有說服力。
未來,協作網將持續推動各成員單位加強交流合作,提升科普工作能力,為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注入蓬勃的科普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