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曹永生表示,馬鈴薯突破性種質創制、新品種培育、綠色智能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是一項長期工作,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激活馬鈴薯潛力的抓手,引領品質提升、品牌做強、效益增長,進而促進產業健康平穩發展。
7月28日-29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辦的“馬鈴薯新品種與高產高效技術示范觀摩會暨國家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年會”在河北省沽源縣順利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曹永生出席會議并表示,馬鈴薯突破性種質創制、新品種培育、綠色智能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是一項長期工作,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激活馬鈴薯潛力的抓手,引領品質提升、品牌做強、效益增長,進而促進產業健康平穩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曹永生在國家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年會上講話
曹永生說,為推動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科技強國,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面向”“兩個一流”目標要求,2023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種子、耕地等農業農村領域重大科技問題,堅持目標導向、成果導向,按照“聚焦關鍵問題、強化目標管理、培育重大產出”的總體要求,組織優勢科研隊伍,加快突破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堵點和卡點,努力搶占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制高點,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科技強國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馬鈴薯突破性種質創制、新品種培育、綠色智能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是一項長期工作,要堅守科研工作的初心、搶占市場的耐心、農業致富的決心,持續做好種源芯片攻關及應用技術推廣工作。
強化基礎理論研究與創新能力。經過多年研究,我們在馬鈴薯基礎理論研究、雜種優勢解析上取得突破進展,設計了馬鈴薯的理想單倍型,用于指導雜交馬鈴薯遺傳改良和育種;培育出第一代高純合度自交系和概念性雜交種“優薯1號”,證明了用種子種植馬鈴薯的可行性。接續要加強現代生物育種技術迭代更新,以創制的新種質為親本培育新品種,聚合優異性狀,實現“優薯”系列組合的更新換代,為國內馬鈴薯優質品種選育提供珍貴種源。
加大優質品種選育與應用推廣。面對國內優異種質缺乏、優質多抗品種不足,尤其是加工專用品種長期被國外品種壟斷及綠色智慧高效栽培管理技術缺乏等問題,我們選育出鮮食加工兼用品種中薯27,比國際對標品種增產18.7%;淀粉加工專用品種中薯49,達到抗性和品質的協同;新育成中薯品系Chip1,更是實現了高產優質的統一。同時,開展水肥一體化智能微灌、土傳病害綠色綜合防控、馬鈴薯長勢遙感監測、全程機械化、多元主食化加工技術研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推廣模式。接續在河北沽源、察北等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基礎上,持續加大田間優質品種選育及應用技術推廣,將科研成果書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市場導向培育出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區域產業向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以優質品種示范推廣為抓手,向產業鏈上下游不斷拓展延伸,加快培育出一批守信用、會經營、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引領國內馬鈴薯品質提升、品牌做強、效益增長,進而促進產業健康平穩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