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種業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部黨組種業振興推進會安排部署,加快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提升基地現代化水平,7月31日-8月1日,全國農技中心在貴州岑鞏舉辦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培訓班。培訓班全面總結了“十四五”基地建設成效,深入分析水稻機械化制種存在問題和挑戰,部署推動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工作舉措。全國農技中心黨委書記張曄出席培訓班并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出席活動并作專題報告,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方濤出席培訓班并致辭。
培訓班指出,種業振興行動實施以來,基地現代化水平和安全穩定供種能力有了明顯提升。當前我國雜交水稻制種綜合機械化率已達82%,但在父母本插秧、趕粉、父本割除等關鍵環節的綜合機械化率不足50%,尤其是丘陵山區仍面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困境。一方面是智能化農機裝備研發滯后,不能滿足不同類型田塊的制種要求,另一方面是農機農藝農服等環節缺乏有效銜接、機械化相關標準與技術規程尚未建立,導致雜交水稻關鍵環節高度依賴人工,嚴重制約產業發展。
培訓班強調,各地各單位要聚焦大面積單產提升任務目標,以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關鍵技術為重點,持續改善制種基地基礎條件,加強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全面提升基地現代化水平。一是要凝聚政策合力。各省要立足資源稟賦和區域發展需要,加強與國家規劃布局銜接,做好本省的種業基地建設規劃。各基地縣要把水稻機械化制種納入“十五五”基地建設規劃與年度實施方案中,整合多方資源,加力推進制種機械化發展,推動制種產業再上新臺階。二是要突破技術瓶頸。各科研單位和企業要加快適配丘陵山區的小型智能化農機裝備研發,重點突破父母本插秧機、趕粉無人機、父本割除機等核心裝備,優化父母本花期調控、水肥管理等農藝配套技術,構建“農機農藝融合”的全程機械化集成方案,總結適宜不同區域的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模式和裝備解決方案,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三是要深化產業協同。各省要積極推進“政產學研推用”一體化格局,優先支持制種大縣進行宜機化改造,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和基礎設施條件;鼓勵農機科研院校和制造企業聯合攻關,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裝備技術難關,特別是適應丘陵山區的小型智能化作業機械;培育專業化、高水平的制種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規模化、標準化經營;探索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企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
培訓班特別強調,當前正值汛期,各基地要統籌做好防災減災與制種生產,確保全年供種安全。培訓班現場觀摩了雜交水稻機插秧、無人機趕粉、立體育秧工廠、智慧制種平臺、智能數字化加工中心等,邀請華南農業大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單位有關專家就種子認證、種子活力、水稻制種機械化等方面培訓授課。來自江蘇、福建、四川、貴州等12個水稻制種主產省種子管理部門、水稻制種大縣、國家水稻種業陣型企業,以及全國水稻種子市場發展研究組成員單位的150余名代表參加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