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精一抗’技術真神了!今年旱情不小,一畝地還收了1200多斤麥子,品質也好,賣了個好價錢,算下來每畝比去年增收200多元!”剛賣完新麥的湖北省云夢縣清明河鄉種糧大戶張國軍說。他口中的“兩精一抗”,指的是精量播種、精準施肥、抗逆栽培技術。
作為江漢平原腹地的傳統農業縣,云夢縣人多地少,小麥常年種植面積約10.7萬畝。過去,當地小麥畝產長期徘徊在600斤左右,豐收年景也難以突破800斤大關。產量低、效益差,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如何有效提升單產和效益,成為當地亟待破解的難題。
“癥結之一在于粗放的施肥方式。”云夢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吳國文道出了關鍵。以往,農戶習慣在播種時將復合肥“一炮轟”式撒入田中,后期不再追肥。這導致前期麥苗瘋長,后期卻因養分不足嚴重制約了產量提升。
為突破瓶頸,在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云夢縣積極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江蘇省農墾集團協作,引進了小麥“兩精一抗”高產栽培技術:即精量播種,根據當地氣候科學確定播量,構建合理的高產群體;精準施肥,在播種期、拔節期和孕穗期三個關鍵節點,依據苗情、土壤精準施喂;抗逆栽培,應用抗逆免疫劑,增強小麥抵御災害能力。“新技術講究‘繡花功夫’,精耕細作是核心。”吳國文介紹,與傳統種植觀念不同,該技術將行距從20厘米擴大到35厘米,顯著改善了通風透光條件。然而,這種“顛覆”也讓推廣初期面臨阻力,農戶普遍持觀望態度。
為打消群眾顧慮,云夢縣農業農村局選定清明河鄉作為核心示范區,首批落實3000畝示范田,并承諾對采用新技術后產量低于正常年景的部分予以補償。種糧大戶夏昭軍拿出200畝地帶頭示范。“剛開始看麥苗稀稀拉拉、個頭不高,心里直打鼓。”夏昭軍回憶道。但去年幾場大風過后,傳統地塊倒伏率超80%,示范田卻安然無恙。今年初遭遇干旱,大家再次為示范田捏了把汗。
5月底測產結果令人振奮:經專家組現場實測,示范田機收面積810平方米,收獲鮮麥807.8公斤,經測定籽粒平均含水量為18.32%,雜質含量控制在1%以內,折合標準含水量后畝產達617.99公斤(1236斤)。“新技術下,播量少了,行距大了,通風透光好,根系扎得深,莖稈更壯實,抗風抗旱能力自然強。”吳國文說。
清明河鄉副鄉長聶劍俠給記者算了一筆效益賬:示范田每畝用種量僅14~18斤,比傳統方式節省50%以上,節本約42元;氮、磷肥利用率分別提高26%和28.7%,既減少了流失也保護了生態;加之“三溝”配套等田間管理措施到位,小麥抗倒伏、抗病害、抗早衰能力顯著增強,千粒重提高,單產大幅躍升。“綜合算下來,示范田每畝增收穩穩超過200元。”聶劍俠說。
豐產增收是最有力的證明。今年,嘗到甜頭的云夢縣種糧大戶們紛紛報名參加小麥單產提升培訓班,爭學“兩精一抗”技術。云夢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正通過現場觀摩、集中培訓等方式加快推廣步伐,力爭到2026年,全縣小麥“兩精一抗”技術覆蓋率突破80%,讓更多農民共享科技興農帶來的紅利,為湖北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貢獻云夢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