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西農作物保存資源85236份,其中雜糧種質資源4萬份,位居全國首位;獲評全國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8份,全國第三;移交國家庫長期戰略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近3萬份,全國第一。畜禽品種(含蜂)75個,6個為國保品種。”近日,在2024年全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上,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姚繼廣介紹說。
無論種類還是數量,山西農作物種質資源豐富多樣。山西地處黃河流域中部,東西兩山脈,南北橫跨6個緯度,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是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美譽。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悠久的農耕歷史孕育了山西農業版圖的另一種稟賦。
如何保護好這些優勢資源,并轉化為農業發展引力,一直是山西“三農”發展路上的必答題。
今年7月,山西召開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會議暨種業基地建設培訓,總結種業振興近3年工作成效,對種業振興新階段任務進行部署和推進。這之前,山西召開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電視電話會,旨在抓好普查保護,挖掘特色資源。
省級部署,高位推動。從2022年開始,圍繞種業發展穩優勢提地位,山西就啟動了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行動、種業創新攻關行動、種業基地提升行動、種業企業扶優行動、種業市場凈化行動等“五大行動”,推動山西由種質資源大省向特色種業強省轉變。
政策引領下,山西省農業農村廳高效組織,種質資源普查涵蓋了境內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所有生態類型,全面摸查了所有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入品種和野生資源,實現了地域范圍、生態類型全、物種種類不留空白。
珍珠玉米、芹菜、神池胡麻等一批優異資源得到挖掘的同時,山西構建起基因與活體保存相結合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立了以省級農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為核心,10個作物庫圃、17個畜禽保種場區、5個水產資源場區為支撐的省級保護體系,其中11個被確定為國家級保護單位,12個畜禽地方品種全部列為省保品種,確保保得住、保得好。
把普查收集的資源保存好,防止得而復失,還要下大力氣利用好,推進鑒定改良、共享交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
遵循這個原則,山西堅持保用結合、以用促保,制定省級庫圃管理規范。育種攻關收集的種質資源全部移交對應的省級庫圃,完成省級庫圃資源系統錄入,共登記70種51209份。移交國家庫長期戰略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近3萬份,畜禽遺傳材料46764份。從2022年起,山西加快鑒定利用,累計鑒定12116份,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向科研、企業分發2205份(次)。
推進種質資源利用,山西省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啟動大范圍的育種聯合攻關,圍繞玉米、小麥、大豆、谷子、高粱、馬鈴薯6種農作物和牛、羊、豬等3種家畜以及黃花菜、西葫蘆、潞黨參等,聚焦種業“卡脖子”關鍵技術,聯合省內外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科研院校、種業企業,開展了育種聯合攻關。
上下協同,科企協作,山西開展了4個國家級和11個省級育種聯合攻關。全省新增種業企業162家,總數達到560家。新增國家級種業基地5個,建設省級種業基地74個。
隨著育種攻關創新,種質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朔州市平魯區把紅山蕎麥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亮點產業全力打造,開發6大系列20多個品類產品,出口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呂梁市中陽縣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以普查收集的野生黑木耳為親本,選育色黑、少筋、高產、耐高溫性新品種,大力發展木耳產業,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值賦能。一批特色資源,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煥發出蓬勃生機。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馬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