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灌漿期經歷超過40℃的連日高溫后,仍能在8月獲得豐收的特早熟節水抗旱稻;含有上海祥欣基因的商品豬占全國上市商品豬的1/10;“江海21號”大閘蟹作為河蟹產業“佼佼者”為全國水產養殖戶帶去福音;食用菌、賞食百合、西紅花等上海品種在福建省三明市“落地生根”……
上海這座超大國際大都市的種源農業正以蓬勃的生機和創新的活力,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串珠成鏈、輻射全國,以澎湃之勢融入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潮流,書寫出屬于上海現代農業種源創新、服務全國的新篇章。
農業種源推陳出新
種源是農業產業鏈的源頭,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芯片”。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大都市,上海農業專注不同領域的種源保護與研發工作,走上了一條向技術要效率、向創新要效益的種源發展之路。
自2004年起,在上海市農業科技項目的支持下,上海啟動了河蟹良種選育工作。2010年,中華絨螯蟹入選全市首批建設的四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之一。體系集結了產業最優力量——將科研院所、推廣機構、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規模化養殖戶擰成一股繩,組建一個從專業組到綜合實驗再到示范點的三級種源生產體系。終于,經過十余年的潛心研究與精心選育,上海培育出了中華絨螯蟹的新品種——“江海21”。
“江海21”以其生長快、規格大、產量高、成活率高、遺傳穩定等優良特性,迅速贏得了市場的青睞。在相同養殖條件下,其生長速度較普通中華絨螯蟹高了17%以上,被譽為河蟹養殖業中的“大長腿”。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表示,良好的池塘環境加上良種、良法、良人(優秀技術人員),上海河蟹產業在秉承“四良”方針之下,走上了一條高品質的發展道路,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面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和氣候變化挑戰,2002年起,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帶領團隊,在南繁基地開荒建設,建起節水抗旱稻試驗基地。他們憑借強大的科研實力和創新精神,成功選育出了“八月香”節水抗旱稻。這一新品種以其特早熟、節水、抗旱等優良特性,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節水抗旱稻的種植,不僅有效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還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干旱地區或水資源緊張的區域,這種水稻新品種能夠保持較高的產量和品質,為當地農民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入。同時,它們的種植還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風險,其特早熟的特性也使得農民能夠更早地收獲作物,從而錯開市場高峰期,獲得更好的銷售價格和經濟效益。
水里游的,田里種的,自然少不了在地上跑的,上海農業從業人員的農業種源創新一個沒落下。
種豬,被視為生豬行業的“芯片”。此前,中國雖然擁有世界最大的種豬基因庫,但國內生豬九成以上來自國外種源。“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系種豬品牌,為解決國家種業‘卡脖子’問題貢獻力量,是我們種源企業的使命。”上海著名的“祥欣種豬”品牌創始人嚴國祥經過20年的生產實踐,實現了當初的諾言。
如今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已成長為上海種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批國家級兩個種公豬站之一,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豬冷凍精液產業化基地,其種公豬冷凍精液產品以其高活力、長存活時間、低引種成本等優勢,在全國畜牧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育種成果走向全國
今年3月,中國大西北尚處于春寒料峭的時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農牧局相關人員和養殖戶們卻在熱火朝天中迎接從上海遠道而來的蟹苗,入住精心準備的溫室。“江海21”良種蟹苗能夠成功入住鄂爾多斯市實屬不易,經過鄂爾多斯市農牧局領導及相關部門的多方調研、挑選和溝通,最終選定與上海福歲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共同打造鄂爾多斯中華絨螯蟹“江海21”蟹種和成蟹養殖銷售的產業化和品牌化發展模式。
現在,從江蘇、浙江的江南水鄉,到安徽、湖南的內陸湖泊,再到內蒙古的鹽堿水域,到處可見“江海21”的身影。《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發展形勢和政策咨詢年度報告(2023年度)》中透露,自2016年經原農業部公告全國推廣以來,上海自主選育的中華絨螯蟹新品種“江海21”已在全國28個省(市、區)落地生根,全國成蟹養殖產量穩定在80萬噸左右,年養殖面積達到30萬畝,養殖產值約700億元。
從品種本身來看,節水抗旱稻既可以像水稻一樣在水田節水栽培,也可以像小麥一樣在旱地種植。在不降低產量和米質的前提下,其生產過程可少灌水53.3%,少施化肥47.7%,且大幅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是不可多得的優秀水稻品種。然而一開始沒有農戶愿意嘗試,羅利軍便親自帶著團隊走入村鎮,通過在鄉村設置示范點種植的方式,以點帶面,讓農戶近距離感受節水抗旱稻的生產優勢及其帶來的經濟效益。
如今,在羅利軍與團隊的不懈努力下,節水抗旱稻不僅在我國廣泛種植,還走出了國門,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示范種植。據統計,節水抗旱稻在我國、東南亞、南亞及非洲等地區已累計種植2000余萬畝,影響廣泛,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突出。
2018年,上海祥欣開始在國內生豬主產區布局區域種公豬站,以及以種豬擴繁場為紐帶的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全面發展種源生態鏈。如今,祥欣為全國半數以上的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提供優質種豬及豬精資源。2022年,祥欣共向市場銷售推廣優質種豬6.6萬頭,帶動養殖農戶4100余家;育繁推一體化體系產值達13億元。據統計,每年有近7000萬頭上市商品豬含有祥欣種豬基因,占全國上市商品豬的十分之一。
此外,上海與福建省三明市建立對口合作關系,變“輸血”為“造血”,篩選引薦適宜當地推廣的優質農業種源,大力輸送科學的農業技術和專業的農業人才,使對口幫扶產生價值裂變。
三明市以滬明對口合作為契機,從上海引進西紅花全產業鏈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并在將樂縣建立西紅花種植示范基地,掛牌成立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林木果樹研究所“花卉專家工作站”,牽頭組建福建省“西紅花品質提升”科技特派團,線上線下全程跟蹤指導西紅花全產業鏈生產,促進西紅花產業提質增效,科技助推三明當地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培育的新型賞食百合具有觀賞性佳、種球畝產高、抗逆性強等特點,在福建三明等地示范推廣;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引進上海選育的“申香1504”香菇、“申球2號”大球蓋菇等優質品種,通過示范栽培,助力當地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
輻射全國之路值得更多期待
從中華絨螯蟹新品種“江海21”、優質特早熟節水抗旱稻,到祥欣種豬冷凍精液產品,再到滬明兩地就花卉、食用菌等種源的合作推廣,一系列上海農業優勢品種的誕生、推廣和應用,是上海在農業種源創新路上的堅韌不拔和敢為人先,更是上海農業突破城市邊界、“逐鹿”華夏大地的真實寫照。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上海農業將會涌現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品種,這些品種將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卓越的性能引領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潮流。同時,我們也期待著上海農業能夠繼續加強與國內外農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全球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發展,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上海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