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里的“芯”力量
——福建省福州市種業創新發展觀察

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瑯岐鎮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的蔬菜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整理絲瓜藤蔓。
一排排郁郁蔥蔥的藤蔓在大棚內排列整齊,顆顆汁水飽滿的西紅柿果從枝葉間垂出。“這個品種的西紅柿口感更甜,味道好,結果能力強,還不易裂果……”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瑯岐鎮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工作人員余根耀正在整理西紅柿藤蔓。“不止西紅柿,這里還有絲瓜、茄子、黃瓜、空心菜等多種農作物品種展示,通過新品種與新技術的融合,充分發揮新品種展示示范作用,助力種植戶增產增收。”余根耀說。
種業創新是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關鍵環節,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福建省福州市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推進育種創新攻關,加快青梗菜、鮮食玉米、苦瓜等蔬菜品種選育,鼓勵種業企業做大做強,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企業育種技術創新,讓“菜籃子”更穩
近年來,福州市引進了多個種業項目,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種業發展規模逐步壯大。福州市農業農村局種子服務站站長郭德章告訴記者,福州市青梗菜種子銷售量約占全國青梗菜種子總銷售量的30%,全市目前有持有種業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子企業239家,2023年全市種業企業產值39.01億元。
遠處是青綠色的群山,眼下是黃綠色的菜田,蜜蜂也在田間“忙碌”起來,參與蔬菜授粉工作。在位于閩侯縣荊溪鎮關西村的金品農業蔬菜科研基地里,福建閩侯青梗菜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員正在對各類蔬菜秧苗進行精心管護。“這個大棚中我們放入了蜜蜂,專門輔助授粉。雖然有蜜蜂的‘幫助’,但授粉還是要靠人工,剝開花瓣,露出花蕊,再將花粉輕輕點在雌蕊柱頭上……”工作人員陳梅貴說,授粉是育種的關鍵環節,整個過程需要格外用心。
在金品農業的智能人工氣候室里,各類不同品種的綠葉蔬菜茁壯生長,有些已經開出黃色的花朵,長出菜籽。“蔬菜對生長壞境有較高的要求,一年四季氣候不齊,為保證育種工作順利高效進行,智能人工氣候室很有必要。”金品農業董事長方勇介紹,智能人工氣候室能夠模擬和調控蔬菜生長的各種環境因素,根據實驗需要分時段設定不同的溫度、濕度和光照度,為蔬菜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從而縮短育種時間,為育種工作提供助力。據了解,金品農業研發的雜交系列青梗菜種子年銷量50多萬公斤,年推廣面積達180多萬畝。
在福建田美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育種農場,苦瓜果掛滿枝頭。作為福州市種業科技創新龍頭企業,該公司成立十多年來專攻苦瓜品種培育,市場占有率約30%,年推廣種植面積10余萬畝。“種子在山東、四川、福建、江西等苦瓜主栽市場上都有銷售。”福建田美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洪龍告訴記者,他們根據不同區域特征培育推廣不同的品種,目前共收集苦瓜種質資源1000余份,培育出苦瓜品種50多個,畝產值達1-3萬元,帶動不少地方通過苦瓜栽培,形成優勢產業,讓上萬余農戶走上種瓜致富的道路。
郭德章介紹,近年來,福州市有10多家種業企業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浙江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加強合作,合作項目近30個,項目金額超過2000萬元。2023年有5家企業9個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在2023年農業農村部公布的5批擬授權的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名單中,福州市有8家企業15個品種獲得授權。
加速育種智能化,產學研協同推進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走進雪美農業瑯岐基地種苗繁育中心的溫室大棚,只見經工廠化育苗后一株株晚稻秧苗、青梗菜苗等長勢喜人。“福州地區時有臺風發生,所以水稻需要具有矮稈、抗澇等特征,生育期也要短,最好在110-120天左右。”福建雪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向雪告訴記者,溫室大棚里剛播下不久的“甬優4949”水稻種子已經從土壤中鉆出嫩芽,再過些日子它們將通過機械化插秧,轉移到周邊農戶的農田里繼續生長。
智能灌溉、智能溫室、精準施肥等智慧農業技術已經成為繁育中心的運轉新模式。在這些智能化設備的加持下,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育苗周期和提升種苗品質。“秧苗成活率有98%,相比傳統育苗方式,畝產增加約200斤,成苗周期從30天縮減至20-25天。在技術上也更有保障,能夠有效解決農戶‘育不了’‘管不好’的問題。”李向雪說,公司2023年育出蔬菜苗8000萬株,秧苗26.5萬盤供大田機插秧2.1萬畝,這種現代農業的服務方式在國內已成為主流趨勢。
“從前期育秧,到后期插秧、收割、烘干,全程機械化操作,一改往日的傳統種植方式,不用人工了。”當地水稻種植大戶張春欽向福建雪美集團有限公司訂購了350畝的水稻秧苗,“種子的質量和催芽成活率都有保障,銷售也不用擔心,一條龍的訂單模式,我們種起地來也比以前省力了不少。”
土壤濕度3.3%RH、空氣溫度21.6℃、二氧化碳528PPM……在福建省種業創新中心(瑯岐)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的數字農業云平臺大屏幕上,農作物生長環境信息一覽無余。基地負責人葉孝建介紹,該基地占地311.5畝,與科研院所、大學、企業建立產學研協同機制,以水稻、玉米、甘薯、花生、西紅柿、黃瓜、西瓜、甜瓜等農作物種苗繁育推廣為主,持續加強科研單位、種業企業和種植戶的上下游對接,帶動種業創新成果轉化。2022年8月被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認定為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截至2023年,基地共開展了水稻、蔬菜、玉米、瓜果等近5000個農作物新品種和組合展示評價,組織近50場展示評價活動,促進了種業創新資源的互通共享,搭建了種業企業“看禾推種”和種植戶“看禾選種”的平臺。據了解,在基地內還建設有1萬立方米蔬菜保鮮冷藏庫和5000多平方米冷鏈配送中心,可儲存蔬菜2000噸,通過冷鏈運輸車和“互聯網+營銷”模式,日銷售蔬菜達100多噸,幫助周邊農戶解決農產品銷路難的問題。
加大政策支持,凈化種業市場
2022年11月,福州市農業農村局、林業局、海漁局、財政局聯合發布了推進種業振興六條措施實施方案,對實施種質資源保護、開展新品種展示示范、支持企業做大做強等12個方面進行獎補,2023-2025年每年計劃安排財政資金約1000萬元。此外,還出臺了《關于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十條措施》等政策文件,提出“十四五”種業發展規劃和目標任務,對新認定的省級以上原種場、種苗繁育基地和農業農村部新授權的新品種進行獎補。
在種業市場凈化方面,福州市定期組織開展動物防疫法、種子法、福建省種子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培訓,共發放宣傳資料1000余份,持續開展種子監管執法年活動。2023年全市農業農村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518人次,檢查種子生產經營主體207個,立案辦理種子違法案件2起,罰沒金額3.257萬元。
實施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以來,福州市各級農業執法部門著力凈化種業市場,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重點對轄區種子生產、經營企業加大巡查力度,持續加大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力度,對種子市場的關鍵領域、重點環節、重點群體進行執法專項行動,打擊侵犯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權等違法行為,努力讓農民群眾用上優質、安全、放心的種子。
“去年開展了‘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聯合抽查,組織對種子經營單位進行蔬菜種子抽檢,經檢測全部合格。”郭德章說,在強化品種權保護方面,福州市開展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普法宣傳,進一步提高了福州市種業知識產權法制化水平。
福州市農業農村局總畜牧獸醫師張宏彥表示,下階段福州市將根據省、市兩級種業工作有關部署,以“一鎮兩園”(永泰大洋鎮鮮食玉米種業為主的市級農業強鎮和閩侯、瑯岐的市級種業產業園)為抓手,強化各項政策落實,支持創新育種攻關,進一步促進福州市種業創新發展再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