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無事,只為花忙。
3月19日,武漢市武昌區徐東二路,隸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簡稱油料所)武昌基地的試驗田里,一簇簇、一朵朵金燦燦的油菜花肆意怒放、隨風舞動,美如童話。
科研人員們卻無暇欣賞美景。油菜花期也是雜交授粉的關鍵期,他們每天“泡”在花田中,觀察記錄、選擇單株、掛牌套袋,忙碌不已。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為端穩國人“油瓶子” 他們只爭朝夕育良種。
2022年至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三年對提高油料產能提出明確要求。作為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的油菜,被寄予厚望。加快選育高油、高產、高抗的油菜新品種,成為保障國家糧油安全、促進油料生產的當務之急、關鍵之舉。
成立于1960年的油料所,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油料專業研究機構。依托該所管理、運行的國家油料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武漢),儲存著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紅花、蘇子等油料種子,共計4.43萬份,是目前全球最大、保存油料作物種質資源數量最多、種類最齊的種質資源庫。
依托這些珍貴的種質資源,科研人員通過雜交、基因編輯等技術手段,將高產、高油、抗病、抗逆等多個優良基因“轉移”到一個品種身上,再經過穩定遺傳性狀,得到“理想型”油菜。
為了加速育種進程,每年5月,他們在長江流域等我國冬油菜產區收獲完一批育種材料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到青海、甘肅等春油菜產區作雜交測配。一年四季,像呵護自己孩子一樣,悉心照料每份試驗材料。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育種新技術、新裝備采用,育種創新逐漸變成一種相對可控、可預期的過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該所智能人工氣候室看到,一株株處于不同生長階段的油菜被籠罩在紫紅色的光中。據介紹,這種特殊的光是由油菜生長所需的紅橙光和藍紫光合成,可以實現光強動態調節,突破季節限制,讓油菜一年四季都能生長,實現育種快速加代。
一些新鮮的油菜花蕾將被送往該所小孢子培養實驗室。只見科研人員從恒溫箱中拿出一個培養皿,底部沉淀著一層薄薄的黃綠色花粉,將其放到電子顯微鏡下,連接的電腦屏幕上瞬間出現小孢子的放大圖像。據介紹,這是該所歷時二十余年,研發的“油菜小孢子培養技術”,將油菜育種時長從過去的至少五年壓縮至一年,已成為油菜育種中效率最高的技術之一。
室外生機勃勃,室內只爭朝夕。
花謝之后,便是菜籽漸黃。他們期待,今年油菜豐收季,又有新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