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海關助力全球動植物引進中轉基地建設
農田處處染新綠,又是一年南繁季。1970年,袁隆平院士在海南發現了“野敗”稻,這里正是“禾下乘涼夢”開始的地方。
勤勞的農民頭戴麥色草帽、腳穿迷彩膠鞋在水田里勞作,伴隨著插秧機隆隆的轟鳴聲,一株株挺拔的秧苗把土地染成了綠色……12月初,位于海南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一片生機勃發景象。
拉上手套、用鑷子輕輕地夾起一粒種子,將放大鏡對準瞳孔,屏住呼吸仔細端詳……此時,海口海關所屬三亞海關查檢科負責同志陳淑娟正對一批向日葵種子開展查驗。這批種子由海南九圣禾農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引進,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全球動植物引進中轉基地(以下簡稱“中轉基地”)引進的首單向日葵種子。眼前的這一顆小小的種子,將在南繁基地溫暖的陽光下生長發芽。
中轉基地是國家賦予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一項重大政策,是為實施種業振興戰略,解決“卡脖子”問題打造的高開放水平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通道。三亞海關查檢科是中轉基地進出口業務的主要監管部門,為全力支持中轉基地建設,該科被定為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執法一線科室基層聯系點。
談起海關如何支持中轉基地建設,陳淑娟打開了話匣子:“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也是防范植物疫情傳入和外來物種入侵的重點監管對象,而中轉基地正是平衡安全與便捷的關鍵樞紐。在推動政策落地時,如何攔住生物安全風險?如何優化監管流程?如何與地方主管部門形成監管合力?我和同事們反復論證監管流程,推敲每個細節,一旦發現監管漏洞,大量的前期工作都必須推倒重來。”
月亮島位于三亞市寧遠河出海口西側,如同一葉扁舟漂浮在海南島本島之外,具備獨特的“雙離島”優勢,是實現中轉基地核心功能的重點區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頭戴安全帽、手拿設計圖,指導企業按海關監管標準建設相關設施設備……在月亮島隔離苗圃里,查檢科負責同志王純豪帶著新關員何怡正在開展“四下基層”調研,他告訴記者:“做工作就像培育種子,只有厚植于群眾的土壤,才能開出最美的花朵。”在一次調研中,三亞崖州灣創新發展公司提出計劃承接種子“進境檢測”業務,即進口種子用于實驗室檢測,檢測數據發回后便將種子銷毀。因甲方給出的時間有限,該公司希望能盡快開展檢測工作。在得知企業的訴求后,王純豪多次前往企業開展現場辦公,經綜合考察企業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風險等因素,給予企業適用“邊隔離邊使用”措施,為企業節省了60-80天的等待時間。
積其小者,必至于大。如今,中轉基地已經形成了涵蓋審批到放行的一系列創新舉措,其中“檢疫圃考核互認”可壓縮檢疫圃認證時間1周以上。“隔離檢疫期同步開展DUS測試”將新品種認定周期最長縮短2-3年。與海南省重點園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立特許審批工作機制,解決了非科研機構引種難題。這些創新舉措如同累累碩果,讓企業享受到了政策紅利的甘甜。
春潮拍岸千帆起。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不斷深入,中轉基地如同一塊磁石,吸引著最優秀的農業工作者來此匯聚。據統計,2020年以來,三亞海關已累計監管引進稻種子、向日葵種子等優質種質資源400余種,為國家實施種業振興戰略提供了有效助力。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作為海南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地,現已有崖州灣國家種子實驗室、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等20多個國家重大科技平臺,600余家涉農企業在此落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