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
一、 發展生物育種是建設種業強國的首要任務
生物育種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關鍵。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等每一次種業技術變革都使水稻等作物產量提高15%左右。到2030年,實現新一輪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跨越,關鍵在于生物育種技術變革。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把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作為種業創新攻關行動的重中之重進行部署,解決種業科技源頭創新、前沿技術突破、重大品種供給等問題,對于打贏種業翻身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二、 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發展面臨的挑戰
當前,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育種技術創新加快突破,孕育著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基因編輯、轉基因、全基因組選擇等生物技術(BT)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IT)交叉融合,形成以BT+IT為典型特征的高效農業生物育種技術體系,驅動現代育種技術快速變革迭代,正在對全球生物種業格局和農產品供給產生重大影響。
近年來,我國在種業基礎研究取得多方突破,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絕大部分物種的基礎研究尚在跟跑,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與調控網絡研究不系統,類似Bt抗蟲基因等具有重大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較少,原始創新和技術體系化亟待加強,適應新時期農業特點的重大品種迭代滯后,如缺乏優質水稻和小麥、高產玉米和高油大豆、抗病高繁殖豬、高產奶牛品種,也缺乏適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宜機輕簡化品種。
我國現代化種業創新體系開始形成,但與發達國家已建成全球布局的一體化現代育種體系相比,我國種業創新體系頂層設計不足,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品種培育的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不暢,種業企業整體創新能力弱、規模小,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機制尚不健全,種業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亟待提高。
三、 發展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的建議
一是精心謀劃好生物育種創新頂層設計。聚焦農業生物戰略物種,拓展技術路徑,打造競爭優勢,搶占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制高點,把握生物種業發展的主動權。
二是科學規劃好生物育種創新主攻方向。以創制培育重大戰略性品種為目標,力爭在農業生物關鍵基因功能解析、優異基因型智能設計等重大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發現;在生物育種前沿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構建種業全鏈條溯源,高通量、智能化大規模篩選測試等種業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促進高質量生物育種創新應用。
三是合力保障好生物育種創新組織實施。統籌國家農業生物育種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優勢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以市場為導向,構建企業主體、專業化分工、產學研協同、全國布局的現代高效生物育種創新體系。創新生物育種多元化投入機制,持續穩定增加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引導風險投資基金等加大對種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