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成渝中部的重慶市潼南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也是較大的國家級油菜制種地區。近年來,該區深入推進現代種業改革提升行動,堅持“高端、高質、高新”方向,加快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全鏈條推動油菜種業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目前,潼南區培育生產的“慶油”系列油菜品種在長江流域推廣面積累計已超過2000萬畝,成為長江流域冬油菜區的核心品種。“我們正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發展機遇,堅持改革創新、市場導向,加快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積極創建國家級油菜良種繁育基地,推動油菜種子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和信息化發展,打造油菜種業新高地。”潼南區委書記文天平說。
規模種植
潼南區柏梓鎮的百姓多年來一直有種植油菜的傳統,當地的油菜制種基地面積也逐年擴大。“今年我在基地里都種上了特高含油油菜品種‘慶油’系列,含油量最高超過50%。”柏梓鎮郭坡村油菜種植大戶孫建告訴記者,這400多畝地種的都是“慶油8號”新品種,產量比往年有所提升,收入接近50萬元。
放眼整個潼南區,今年的油菜制種面積達到1萬畝。1萬畝是什么概念?“按照每畝200斤產量來計算,全區的油菜種子年產量就達到100萬公斤。”潼南區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張璞說,今年,潼南區將為長江中上游600多萬畝油菜種植基地提供優質良種,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和種源供給安全。
種源穩定供給的背后,是潼南區推進油菜制種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探索實踐。近年來,為破解育種規模小、品種不優、產量不高等難題,潼南區從基地建設、品種培優、示范推廣等多個方面下功夫,不斷提升油菜種子生產和良種供應保障能力。
建園區,破解制種難。潼南區打造了10平方公里的重慶(潼南)農科城,吸引了多家農業科技型企業落戶,建設了上百個標準化種植基地。在這里,油菜種質創制技術可以很快走出實驗室,由企業轉化推廣到田間地頭。“在農科城區域內,常年制種面積為0.5萬畝,種子合格率95%以上,年生產油菜良種能力在50萬公斤以上。”潼南區農投集團副總經理敬博說。
建基地,破解降本難。針對傳統種植方式技術低、成本高等問題,潼南區大力發展標準化制種基地,建設了高標準制種基地3萬畝,建成千畝級穩產高效綜合示范區5個,廣泛應用智能化管理,在基地探索油菜機械精量條播、無人機飛播,全區油菜機械化綜合率達到65%,每畝節本增效240元左右。
優服務,破解擴面難。針對個體種植戶年齡老化、生產力減弱等問題,潼南區整合區內10家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成立了重慶市首家農機聯合合作社——渝飛農機聯合社,建立了7個服務網點,共享大型農機裝備782臺(套),推廣全程托管、菜單托管、技術托管等模式,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0家,服務面積突破200萬畝次,油菜種植面積擴增到32.15萬畝、產量4.3萬噸。
此外,潼南區還出臺了油菜制種基地管理辦法、油菜種業發展獎勵辦法等措施,從制種規模、種子研發、加工設施、種子資源開發與利用、品種創新等9個方面制定了獎勵補貼政策及標準,推動全區油菜種業快速發展。
科技賦能
近日,記者在潼南區柏梓鎮郭坡村采訪時看到,占地500多畝的重慶市油菜品種技術成果展示基地里,集中展示了高含油量、油蔬兩用、早熟油菜等100多個油菜品種。該基地是潼南區與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共同打造的油菜品種技術創新展示平臺。“除了開展品種展示外,基地還開展機械精量條播、無人機飛播、人工條播等多種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示范,探索油菜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潼南制種基地負責人李志說。
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和投用,讓潼南油菜種業發展活力不斷釋放。潼南區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種業站站長鐘景勇介紹,為增強種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該區近年來以培育高油、高產、市場效益好的油菜品種為導向,構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創新體系,聯動各方力量推進種業“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融合發展。
整合資源,推動育種創新攻關。記者了解到,為破解科研和生產“兩張皮”的難題,潼南區創建了由企業做“盟主”,高校、科研機構等機構參與的油菜種業產學研聯盟,共同實施油菜科企育種攻關,加快選育市場需求量大的短生育期、宜機收、高含油量、抗根腫病、高油酸等優良油菜新品種。
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是重慶最大的農作物種業企業,該公司在潼南區桂林街道八角村建設了2000多畝高含油量油菜制種基地。“針對菜籽油需求缺口大、品種含油量不高的問題,公司與重慶市農科院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成功培育出‘慶油8號’油菜新品種,含油量高達51.54%,實現了‘兩碗菜籽可榨出一碗油’,成為在全國推廣應用的含油量最高的品種。”李志說。
如今,通過搭建集品種研發、良種生產、市場推廣、科技服務于一體的“育繁推”服務機制,潼南區已引進重慶中一種業、湖南隆平油料、四川福樂種業等多家科技型制種龍頭企業,以“公司租賃”“大戶承包”“土地入股”等模式帶動發展了12家油菜制種專業合作社、28家家庭農場、3000多戶油菜制種農戶,種業創新活力迸發,制種隊伍不斷壯大,現代化種業產業體系加快形成。
三產融合
一顆顆飽滿的油菜籽進入自動化生產線,清亮的菜籽油隨著機器的轉動緩緩流出……走進位于潼南高新區的重慶紅蜻蜓生態農業公司,油菜籽壓榨生產線按照流程有序生產,菜油的醇香撲鼻而來。“這條油菜籽壓榨生產線是1月份投產的,每年可壓榨油菜籽3.6萬噸,產出菜籽油1.2萬噸,預計今年營業收入可達1.55億元。”重慶紅蜻蜓生態農業公司負責人冉明說。
在潼南區,像紅蜻蜓生態農業公司這樣的油料加工企業已超過3家。潼南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羅紅剛告訴記者,他們正積極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浸出車間、精煉車間、小包裝車間及庫房,帶動中小油脂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農村土榨油坊加快升級,提升糧油加工水平。
小種子育出大產業。依托良種資源,潼南區一方面不斷提高油菜種植規模,并發展油菜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另一方面以油菜花為載體,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推動油菜產業從傳統農業產業發展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旅游開發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的富民大產業。
每年3月,潼南區崇龕鎮連片的油菜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以花為媒,當地連續16年舉辦油菜花節,把田園風光、農耕文明、瓊江生態、非遺文化等資源有機結合,不斷豐富田園休閑游、家庭親子游、文化體驗游等旅游業態,年吸引游客1300萬人次,實現了農文旅融合發展。“一到賞花季,農家樂的生意特別好,每天都客滿,一個花期可以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崇龕鎮青杠村“花海農莊”農家樂老板王光蘭說。
“今年,潼南區油菜產量將超4.4萬噸,綜合產值可達6億元以上。”潼南區農業農村委主任胡廣建說,按照計劃,到2025年,潼南區將建成高標準制種基地3萬畝,常年制種面積不低于2萬畝,年生產油菜良種能力達180萬公斤以上,基本形成油菜制種研發、生產、加工、倉儲、銷售全產業鏈。(經濟日報記者吳陸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