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團結奮進,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天津市市場監管委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密結合工作實際進行全面部署,精心謀劃市場監管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極大地激發了全系統干部職工踔厲奮發、開拓進取,加快全面建設天津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信心和斗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知識產權不僅能在大城市發揮作用,也能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我們以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籌建小站稻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為契機,助力小站稻振興計劃,探索如何發揮知識產權優勢,讓歷史悠久的小站稻激發農村發展新動力,帶動鄉村振興。”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陳繼江介紹。
天津小站稻是我國著名的優質水稻之一,起源于宋、遼時期,成名于清代,曾作為清皇室“貢米”。小站稻作為津南地域文化的載體,近年來也面臨著產能不穩、品牌影響力不強的發展困境。
為進一步提升小站稻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市知識產權局積極落實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管理辦法和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指導意見,多次組織工作人員深入津南區,通過商標富農、地標興農開展知識產權“政策+技術”指導,提升小站稻產量和質量,服務津南區農業高質量發展,在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中貢獻知識產權力量。
走品牌之路
商標品牌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競爭要素。市知識產權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2年撥付市級知識產權專項資助資金20萬元,用以指導示范區加強品質提升、品牌宣傳。工作人員通過多次走訪調研,詳細了解小站稻的標準體系、檢測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及執行情況,指導建成小站稻全程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產品全程可追溯,穩定小站稻產品質量,夯實小站稻品牌基礎。此外,在營銷策劃、品牌建設、包裝設計、產品流通環節為當地種植戶提供指導,以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2021年啟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以來,已建成稻香源等高標準種植示范區7200畝,連續兩年全區種植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實現平均畝產550公斤。在小站稻品牌發展進程中,每斤小站稻價格從2020年的3元左右增長到2022年的5元,每畝增收2000余元。
助鄉村振興
如何提高小站稻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是小站稻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堅持產業融合發展理念,才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津南區農業農村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要以小站稻品牌統領全區水稻種植,進一步構建集良種繁育、精品生產、稻谷加工、科技示范、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生態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小站稻產業體系。
近年來,小站稻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實現從初級農業產品向商品的轉變。幫扶隊充分利用會展經濟,推動小站稻亮相“津洽會”、農交會、稻米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展會;舉辦地方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網農對接”等活動,通過線上直播、走進合作社等方式現場展示推介,使消費者直觀小站稻品質;積極促成大型企業、金融機構與合作社達成水稻插秧等農事體驗意向,推出小包裝禮盒嘗鮮裝,體現“精”“特”“優”的品牌特色。
在市、區兩級知識產權部門指導幫助下,建成運營小站稻作展覽館,成功舉辦“小站稻香·重塑輝煌”天津小站稻推介等系列活動。建設藍光“稻米俠”主題樂園,串聯高標準農業示范區、“稻香源”千畝稻田體驗區、小站稻作展覽館等點位,打造小站稻原產地旅游路線。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市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挺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市知識產權局將深刻領會報告精神,優化知識產權服務,認真做好地理標志保護工作,真正落實用好一件地理標志,做強一個品牌,發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摸索出一條知識產權服務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共同發展的有效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