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對我國糧食安全、口糧安全起著重要支撐作用,而目前我國的育種依然以傳統育種為主,生物育種技術研發相對薄弱。黃淮海區域作為我國第二大玉米主產區,山東省又是黃淮海區域的玉米生產和需求大省,針對黃淮海夏玉米生產中需要面臨的蟲害、病害、宜機收(抗倒、脫水快)等重大問題,亟需相應的生物育種技術支撐,選育出抗逆性強、優質又適宜機收的突破性品種。
根據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關于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的會議精神,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山東省科學技術廳于12月20日下達 了“2021 年度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農業良種工程)項目文件”,進行玉米精準定向分子育種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進一步挖掘包括抗病、株型、品質、早熟等方面的功能基因,推動傳統育種技術“2.0”時代向生物育種技術“3.0”時代轉變。
該項目實施期計劃從2022年6月至2025年6月,3年時間內完成,由山東中農天泰種業牽頭,聯合山東省農科院、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共同承擔,以“三病(莖腐病、粒腐病、南方銹病)、兩蟲(玉米螟、草地貪夜蛾)、一機收(籽粒機收)”為研發重點,并根據各參加單位已有的工作基礎與科研優勢進行任務設計,從基因挖掘、分子技術體系構建、種質創制和新品種培育4個層面,重點開展玉米抗蟲基因設計改造,抗病、抗逆、高產、優質等基因挖掘及分子標記開發,標準定向分子育種技術體系構建,進行優異種質創制和突破性玉米新品種選育,有效提升玉米育種效率和精準度,推進品種更新換代,為民族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種質、技術和品種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