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種質資源是國家關鍵性戰略資源。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農作物種質重要基因發掘、創新,對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和提升種業的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深遠意義。11月初,在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上,我省在38個種質資源豐富的縣(市)開展了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工作,新鄉市輝縣市、延津縣位列其中,并由新鄉市農科院承擔每縣80至100份有效種質資源的收集任務。
何為“有效種質資源”?
“古老地方品種、種植年代久遠的育成品種、重要農作物的野生近緣種以及其它珍稀、瀕危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都是我們這次調查的范圍。”據新鄉市農科院科研處處長彭東介紹說,“你進門看到的這批種質資源大多是我們上周從輝縣太行深山區帶回來的‘戰果’!其中,老黃玉米和野生大豆資源極為珍貴!”
尋找種質資源的過程,有付出更有感動。在延津,調查隊長抽調先鋒隊員進行走訪后,再由先鋒隊員帶領其他隊員堅持“一日一村全收集”,做到種質資源信息“應錄盡錄”和種質資源材料“應收盡收”。在海拔1100余米、崖高山陡的太行深山區,調查隊員們化身“登山隊員”,拄著木棍,一天徒步十幾公里挨家挨戶尋找農作物種子,甚至在發現農戶家延續種植了百余年的老玉米種被用來喂雞,從而引發“雞口奪種”的故事。
“我們本次發現的龍水梯老黃玉米具有品質優、耐蔭性強、穗大、穗行數多、種皮薄的優點,對于拓寬我國玉米種質基礎和改良現有玉米種質資源以及提高品種抗逆性具有重要價值。”新鄉市農科院玉米所副研究員馬俊峰表示。
“在龍水梯村,我們從一戶80多歲的老人家里一次性收集并帶走了十幾種種質資源。”彭東說,“聽說我們尋找種質資源搞科研,鄉親們會把放置在家里窗臺上、抽屜里以及各種容器里保存的農家種子,都直接塞給了我們,讓我們很感動!”
自11月中旬開展工作以來,新鄉市農科院2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兩支調查隊,深入延津縣、輝縣市鄉村,已完成百年老玉米、罕見野生大豆等近130個重要地方種質資源的系統性調查信息,其中小頂胡蘿卜、黃水土紅薯、花椒、小葉芫荽等7個品種已通過種質資源調查數據系統填報,整體工作在全省各地市領先。













